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濟渠

鎖定
普濟渠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
中文名
普濟渠
建立時間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
建立人
李詢,元輝
長    度
60餘里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尚書李詢和太僕元輝在陝西省武功縣西部興建普濟渠,長60餘里,灌田70餘頃,為成國的擴大部分。其東流興平經成國渠故道,於咸陽匯入渭河。普濟渠南岸有一渭河渡口,是連接渭南山區和渭北平原的重要渡口,商旅往來頻繁,商貿發達,形成了繁華的集市。後因隋文帝葬原上,而絕普濟渠。雍正七年(1729)在此設立普濟街,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為普集鎮。 [1] 
民國31~32年(1942~1943),由當地羣眾自發組織修建,灌田2000餘畝。民國34年(1945),大莊、普集、薛固民眾成立三鄉水利協會,向中國農業銀行貸款18萬元擴建原渠。從喬寨村引渭水東行梅花村南退入渭水,渠長近10公里,可灌耕地1.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000畝)。1954年被洪水沖毀,次年經人民政府組織羣眾重修。今以井灌為主,渠廢。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