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哈丁墓

鎖定
普哈丁墓,俗稱巴巴窯,又稱回回堂,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古運河東解放橋南 [1]  普哈丁墓始建於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 [9]  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 [1] 
普哈丁墓中的建築分成三個部分,相互間以花牆相隔,又以門道相通。一為墓域,內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二為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做禮拜的活動場所。三為公園,小有山石、池沼、花木之勝。 [9]  普哈丁墓是重要的伊斯蘭教活動場所, [1]  也是研究中阿友好關係的實物資料。 [3] 
2001年6月25日,普哈丁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普哈丁墓
地理位置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古運河東解放橋南堍 [1] 
所處時代
[2] 
佔地面積
約 15000 m² [1]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開放時間
8:00—17:00
建築風格
阿拉伯式
別    名
回回堂 [1] 
巴巴窯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159-2-015 [2] 

普哈丁墓歷史沿革

普哈丁墓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 [9]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哈三對墓園重建。 [6] 
明嘉靖二年(1523年),商人馬宗道同住持哈銘重修墓園。 [6] 
明末清初,墓園因戰爭受損。 [8]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墓亭及四壁圍牆。 [8]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大殿3間、廳房5間。 [8]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河水氾濫,石岸牆基均被沖毀。 [8]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殿宇石工。 [8] 
清咸豐三年(1853年),寺毀於戰火,事後募捐重修大殿、墓亭、“天方矩”門廳3間。 [8] 
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東講經堂。 [8] 
清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大殿、水房。 [8] 
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建北講經堂、北亭台一座。 [8] 
1949年後,普哈丁墓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的伊斯蘭教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聖地開放。 [8] 
1952年,由政府撥款對殘壞的部分墓亭和古建築進行小規模維修。 [8] 
20世紀60年代初,對碑亭及古建築施以油漆。 [8] 
1983年,對其進行了修繕,並新建元代阿拉伯人墓碑亭和雙層六角望月亭。 [8] 
1986年,東榭東南新建望月亭一座。 [1] 
1992年,對墓園古建築進行了油漆。 [8] 
2002年,普哈丁墓經過全面修繕,對外開放。 [8] 

普哈丁墓建築格局

普哈丁墓園面對大運河西向依岡而築,意為不忘西域故土。墓園分清真寺、墓區和園林區三部分。院落佈局嚴謹,建築、亭台、墓亭依地勢起伏而分佈,庭院中有丘池,有亭閣,有花樹。 [8] 
墓園面西臨運河,門額上嵌“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九字刻石。 [4]  門內南側為禮拜殿和水房,東側崗上為墓區。墓區門額上題刻“天方矩矱”。右側為北軒三間,後帶抱廈;迎面東榭三間。東榭東南,有望月亭一座。榭旁有南、北相向一對門亭。南門亭內西牆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重建先賢普哈丁墓”石碑一塊。過北門亭為法納墓亭,再向北為主墓-普哈丁墓亭。 [4] 

普哈丁墓主要建築

普哈丁墓綜述

墓園中的建築分成三個部分,相互間以花牆相隔,又以門道相通。一為墓域,內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二為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做禮拜的活動場所。三為公園,小有山石、池沼、花木之勝。 [9] 

普哈丁墓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清乾隆年間, [4]  西側臨大運河,河邊築石堤,由門廳、禮拜殿、水房組成,門廳面闊三間,其拱門上嵌“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石額。門廳南的禮拜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殿內有拱形聖龕及由阿拉伯文《古蘭經》組成的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宗教氛圍。殿南有水房,供穆斯林“大淨”和“小淨”。每逢先賢歸真紀念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重要節日,這裏會舉辦宗教活動。直對大門是石階甬道,石階兩旁有浮雕石欄,雕刻有獅子戲球、鯉魚跳龍門、三羊開泰等吉祥圖案,滲透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甬道頂部為墓區門廳,上方嵌有“天方矩”石額,廳闊3榴,為四角攢尖頂。 [8] 
普哈丁墓區門廳上嵌有“天方矩鑊”石額 普哈丁墓區門廳上嵌有“天方矩鑊”石額

普哈丁墓墓域

墓域是墓園主體部分,位於門廳後, [8]  建於南宋和明清兩代。 [4]  由北墓區和南墓區組成。北墓區又為墓區的核心區域,有普哈丁墓、法納墓、阿拉伯人墓碑等多處墓葬、墓亭建築;南墓區為明清以來阿訇和虔誠穆斯林的墓葬羣,共計29座,其中包含清代回族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左寶貴的衣冠冢。 [8] 
普哈丁墓景色
普哈丁的墳墓在北亭之北、法納的墳墓之後。墓的地面部分為磚石結構,底平面成方形,內面積為375x375釐米,通高為三百五十釐米,四壁磚牆,砌至一百六十釐米(轉角處為一百一十釐米)高度,開始向內收縮成圓形拱頂建築,阿拉伯語稱之為拱拜爾。拱拜爾的外觀,在伊斯蘭國家砌作圓形帳幕的形式,在此和中國建築相結合,砌作四坡形瓦頂,通常稱之為墓亭。在墓亭四壁開有四個拱門,墓亭南壁外牆右上方,嵌“西域得道先賢補好丁之墓”碑刻一塊,為清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所立。在墓亭的中央,上懸一塊方匾,以阿拉伯文書寫“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欽差”四句格言。下為普哈丁的墓塔,系用青石構築,通高為八十八釐米,底座平面成216×88釐米,頂層平面為156x24釐米,逐層收縮成五級矩形塔式,阿拉伯語稱作古布勒。每層平面線雕牡丹花紋,立面浮雕纏枝草和如意雲紋。惟在第三級塔石上,陽刻阿拉伯文書寫的《古蘭經》部分章節。在普哈丁亭東北一隅,有一株古老的銀杏,粗逾合抱,虯枝披紛.當是南宋遺植。另在南北對亭以東一側,又有銀杏一株,大可圍合、亭亭如蓋,為明代舊物。從而以老樹的年輪佐證先賢墓亭存在的歲月,為今世研究揚州和阿拉伯之間的交往留下了一部可靠的信史。 [7] 
另有法納墓亭等分佈在普哈丁墓亭周圍,呈環繞狀佈置。這些建築在形式、結構和特徵皆同於普哈丁墓亭,但在體量上偏小,建築工藝稍有遜色。 [8] 
元代阿拉伯人墓碑碑亭在普哈丁墓亭西北側,建於1984年,平面呈長方形,四通墓碑平行放置在墓亭中央的白礬石底座上,碑呈蓮花瓣形,均以青石鐫刻而成。碑的周邊和背面都鐫刻有各色圖案花紋,正反兩面均刻有碑文。碑文以中文、阿拉伯文夾有波斯文刻成,記載了亡者的姓名、身份、死亡日期,並刻有《古蘭經》、《穆罕默德言行錄》等經文摘錄及《格言》和《禱文》,還有出自名家之手、盛行於當時的西亞北非的古代詩歌。 [8] 
普哈丁墓域其它墓葬 普哈丁墓域其它墓葬

普哈丁墓公園

園林區位於墓園東部、圍牆上開有月門,與墓區相連。園中山勢起伏,池水清澈,綠樹成林,鳥鳴魚戲,意境清幽靜雅,頗具野趣。居高處,可靜坐棲息,於方寸之地,鳥瞰園林勝景;處低勢,可動觀四周,於移步換景中體味園林韻律。整個古典園林依託地勢高低錯落,造就出一幅秀山環抱碧水之景與墓區內莊嚴肅穆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既承接了墓區的幽靜又開拓了一方修身養性的樂土。 [8] 

普哈丁墓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主詞條:普哈丁
普哈丁(亦稱補好丁),傳為穆罕默德十六世孫,於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來中國傳教,並在揚州建了仙鶴寺,為中國早期著名的伊斯蘭教寺院。 [5] 
據《嘉靖維揚志》載:“禮拜寺(即仙鶴寺)在府東太平橋北(今汶河路中端東側),宋德祐元年西域補好丁(即普哈丁)遊方至此創建”。此寺與應州懷聖寺(亦名光塔寺)、泉州麒麟寺、杭州鳳凰寺齊名,同為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的四大清真寺。 [6]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普哈丁自山東濟寧傳教返揚州時,於舟中死去。 [5] 
傳説軼事
據説普哈丁離開揚州之後,曾往天津、山東各地遊歷傳教,然後沿運河乘舟南下。在途中,他已經病重,並且自覺可能不久於人世。他便囑咐同行的人,説他一旦去見真主,務必將他葬在揚州官河東岸的高崗上。果然,他在從濟南返回揚州的途中病逝在運河的船上。人們按照他的遺言,將他的遺體葬在現在的墓地。 [9] 

普哈丁墓研究價值

普哈丁墓體現了大運河沿線城市在與其他國內外城市的頻繁交往過程中,在建築、藝術和技術等諸多方面互為借鑑、彼此融合的傾向。普哈丁墓與中國西北地區的清真寺有着明顯的區別。西北地區的清真寺一般是較為傳統的伊斯蘭風格建築,從外觀上看,幾乎不受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普哈丁墓等大運河沿岸的建築,包括建築的屋頂、門窗、台階等外觀雖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但在整體格局、功能等方面又延續和保持了伊斯蘭建築的部分特徵(普哈丁墓為東西向,與傳統中國建築南北向的風格有明顯區別),這説明當時在中國的穆斯林曾沿着大運河一路北上,使大運河沿線成為伊斯蘭教的重要傳播地。伊斯蘭教從遙遠的阿拉伯來到這個東方文明古國,在保留自己基本特點的基礎上,不斷地與大運河沿線的生存環境適應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文化。 [8] 
普哈丁歸真後,在大運河東岸土岡上修築了墓園,並且先後又有南宋、明清多位西域先賢歸葬於此,這些為佐證揚州在伊斯蘭教史、海外交通史上的作用保留了珍貴的資料。普哈丁墓是特殊事件所衍生出來的思想、信仰文明的物化載體,體現着大運河作為文化線路的價值互動和思想分享,是大運河沿線重要的歷史遺蹟,是中阿友好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 [8] 

普哈丁墓所獲榮譽

2022年,普哈丁墓入圍揚州“運河十二景”評選。 [10] 

普哈丁墓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普哈丁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江蘇省揚州市境內的普哈丁墓文保碑 江蘇省揚州市境內的普哈丁墓文保碑

普哈丁墓旅遊信息

普哈丁墓地理位置

普哈丁墓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古運河東解放橋南堍。 [1] 

普哈丁墓交通信息

  • 公交
①揚州市城區乘坐88路/89路/18路公交在解放橋(旅遊集散中心)站下車,步行190米。
②揚州市城區乘坐26路/86路公交在吳道台府(第一人民醫院)站下車,步行520米。
③揚州市城區乘坐K1路/Z6路公交車在瓊花觀(銀河電子城)站下車,步行760米。
④乘坐揚泰機場接送班線(▲首班發車12:00)在解放橋旅遊集散中心站下車,步行170米。
  • 自駕
揚州站距離普哈丁墓園約10.2公里,駕車需31分鐘左右。
參考資料
  • 1.    普哈丁墓  .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1-1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1-13]
  • 3.    李良義編著. 北京-上海鐵路沿線旅遊指南[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5.07:154
  • 4.    朱江 著,冬冰 編.遠逝的風帆 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05:155-157
  • 5.    羅哲文著. 神州行吟草 羅哲文詩詞攝影選集[M].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1.10:155
  •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 第38輯 近代江蘇宗教[M]. 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 1990.12:231-234
  • 7.    朱江 著 , 冬冰 編. 遠逝的風帆 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4.05:109-111
  • 8.    董玉海總編;冬冰主編;劉馬根,徐國兵,姜師立,劉德廣副主編. 在江河湖海之間 大運河揚州段文化遺產[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4.05:202-207
  • 9.    韋明鏵著. 風從四方來 揚州對外交往史[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4.05:86-88
  • 10.    揚州啓動“運河十二景”評選活動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引用日期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