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晚晴園

鎖定
晚晴園是同盟會南洋支部舊址,保存了孫中山先生在新加坡時的許多重要史料。晚晴園原名明珍廬,1905年由張永福及其五弟買下,原本為其母親頤養天年之用,因此借用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詩句“夕陽伶芳草,人間愛晚晴”中“晚晴”二字,改名為“晚晴園”,後供同盟會南洋支部使用。孫中山從1905年開始,數次訪問新加坡,把此地作為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的活動據點。1966年3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將幾度易手的晚明園整修後重新開放,供人憑弔一代偉人孫中山。紀念館的正面,擺放着中山先生的座像。 [2] 
中文名
晚晴園
外文名
Sun Yat Sen Nanyang Memorial Hall
性    質
南洋支部舊址
地    點
新加坡大人路12號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至下午5:00每逢週一休館

晚晴園簡介

晚晴園 晚晴園
晚晴園(Sun Yat Sen Nanyang Memorial Hall)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佔地1800多平方米,已有百年的歷史,是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在南洋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現在是新加坡的遊覽勝地之一。園內是一座紅色尖頂的兩層樓房,正面呈“凸”字形,三面築着圍牆,門窗都呈拱形,房檐飾以木製廊花,水槽沿牆柱而下,是19世紀末期海外華人的典型別墅。有“晚晴園”三個蒼勁大字的橫匾掛在大門的門楣上,大字下面寫着“孫逸仙別墅”的英文字佯。樓的底層正面是寬敞的大廳,後被闢為展覽室,展出孫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圖片和珍貴資料,其中有孫中山的親筆函件、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員的合影、孫中山在晚晴園卧榻照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新加坡時死難僑胞的遺物等,還有宋慶齡女士晚年從北京寄贈的孫中山手書的“遺囑”影印件。樓上被闢作圖書館,陳列中國大陸、港台出版的數以千計的史籍、雜誌,供人閲覽。
這座古老的建築早期名為“明珍廬”,早年營建這座巴拉甸式兩層樓獨立洋房的主人是名姓梅的富商,洋房是專為愛妻造的。據説她的芳名叫明珍,所以屋名為“明珍廬”。當時室內的陳設佈置非常精緻,富麗堂皇。梅姓商人家道中落後,將明珍廬賣給富商張永福。張永福將這座建築物買下的目的是供奉母親養老。他取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夕陽憐芳草,人間愛晚晴”裏的晚晴兩字,將明珍廬重新命名為晚晴園,象徵晚霞絢爛,晴朗氣爽,寓意母親晚年安逸,晚景常好。當孫中山先生1906年來新加坡時,愛國的張永福想把晚晴園作招待下塌地。於是先向老母請命,並説明原委,老太太一口答應兒子的要求,同時還稱讚兒子深明大義。
晚晴園開會 晚晴園開會
1906年,孫中山先生正式在新加坡組織同盟會新加坡分會,社址就在晚晴園。此後一年裏,孫中山先生在晚晴園策劃了幾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及反清革命活動。1908年,新加坡被選為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在這期間,同志羣英,為倒滿建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努力。近則為南洋各同盟會所朝宗,向心;遠則出錢出力,呼應國內迭次起義。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中,革命告成。孫中山先生來新加坡一共八次。他與家眷於1910年最後一次住在晚晴園。
晚晴園 晚晴園
辛亥革命之後,晚晴園的主人因生意失敗逐漸衰落,房屋易主,庭院荒蕪。1937年,原同盟會會員李光前等6僑胞集資將它買回,獻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並由當時的南京政府撥款修葺成昔日的樣子,同時向海外僑胞蒐集有關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文物、資料。1942年,日軍侵佔新加坡,晚晴園被充作憲兵部,許多文物遭到毀壞。1964年,僑商李光前提議將晚晴園作為紀念館,並於1966年孫中山誕辰100週年之際再次整修建築物,充實文物,同時改名為“孫逸仙別墅”。別墅前面是芳草萋萋的寬闊庭院,庭院的石墩上為一尊孫中山身着唐裝的銅鑄坐像,是1966年整修晚晴園時增置的。坐像的基座兩層,基座上的孫中山雙手輕按膝前展開的藍圖,目光炯炯有神。坐像背後兩側各植一株青松,四周繁花環抱。上層基座正面鑲嵌着一面黑色閃亮的大理石,鐫刻着晚晴園的歷史沿革。整座庭院的佈局十分勻稱、莊嚴,一派恬靜、幽雅氣氛。

晚晴園歷史沿革

晚晴園始建於19世紀末。當時是由橡膠業巨頭張永福為他的母親陳寶娘女士買下的一幢獨立洋房。張永福是中國革命事業的熱心支持者。1906年2月,他將這幢獨立洋房送給孫中山先生,以方便他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中國革命成功後,晚晴園由當時的中華總商會(現在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接管。
晚晴園 晚晴園
辛亥革命成功後,人事星散,加上張永福因支持革命,生意虧蝕很大,因此將晚晴園賣給一位印度商人。印度商人買下後,本人並不住在這裏,園林逐漸荒蕪。新加坡的同盟會老同志,非常珍惜晚晴園那段光榮的歷史。1937年,新加坡六位有遠見的華社領導合力將晚晴園贖回。這六位領導都是種植業和樹膠業的翹楚兼銀行家,他們是:李光前、陳延謙、李振殿、周瑞獻、李俊承和楊吉兆。1938年,他們將晚晴園交給中華民國政府管理。民國政府撥款修理,並蒐集文物,安放桌椅、銅像。1940年元旦舉行開幕典禮開放供參觀者憑弔瞻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晚晴園被日軍佔用,充作通訊部。園內樓上樓下陳設的紀念文物和圖片蕩然無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晚晴園已經滿目瘡夷,四壁蕭然了。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再次撥款重修晚晴園,並作為駐新加坡國民黨支部辦公室之用。1949年,英國承認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殖民地政府不允許國民黨在新加坡設立支部。民國政府於是在1951年將房地契約交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晚晴園再度沉寂下來。
1964年12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決定重修晚晴園,作為紀念孫中山在新加坡領導羣眾,策動革命的光榮史蹟。1965年修復完成,同年11月12日慶祝孫中山誕辰99週年紀念。1966年,總商會將在新加坡各處發掘的日據時期死難人民的遺物陳列在晚晴園。這時晚晴園展示的歷史文物分成兩部分,一是孫中山的遺物及歷史圖片,一是日本佔據時期死難人民的遺物。
晚晴園 晚晴園
1994年,晚晴園被新加坡政府列為歷史古蹟。1995年2月19日,時任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長的楊榮文准將(現為外交部長)親自到晚晴園參觀。他認為晚晴園是新加坡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見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局勢。為了讓年輕一代對過去這段歷史有所瞭解,應該將它翻新,重新賦予它歷史的生命。1996年,中華總商會將其更名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以追念孫中山先生在東南亞一帶的革命事蹟。1997年,中華總商會成立了子公司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有限公司,負責紀念館的修復工作。
晚晴園修復委員會是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任會長郭令裕發起併成立的。在郭先生領導下,委員會屬下還包含了五個工作小組,彼此為着共同的目標奮鬥不懈。經過四年的艱苦耕耘,終於將晚晴園改造成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經過了4年的修復,這棟耗資新幣800萬的紀念館,已在2001年11月12日,即孫中山誕辰135週年紀念當天開幕。由內閣資政李光耀主持開幕典禮。

晚晴園內部景觀

晚晴園 晚晴園
在紀念館的南洋室,有一幅引人矚目的巨幅油畫《華僑是革命之母》,畫的是1907年孫中山在新加坡向當地礦工和膠工宣揚革命思想的場面。那也是一幅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南洋色彩的畫作。作品裏畫了孫中山和10多個追隨者,還有礦工、膠工、農民、婦女和小孩等130多人。背景是新加坡錫礦區的典型風貌。整個作品氣勢恢宏,人物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設在二樓前半部的新加坡室介紹了新加坡華僑追隨孫中山的事蹟。那時晚晴園成了革命義士聚集的地方。展覽室右側展示的一組塑像,就生動地展現了當年孫中山與同志密謀推翻滿清政府的場景。

晚晴園和平室

把晚晴園的過去與現在一一地陳列出來。為了讓各層階級的人士瞭解孫中山是在何種情況下開始革命活動的,在這裏先給參觀者做一箇中國時代背景介紹,表現出當年中國陷在內憂外患不斷,國家陷入被列強瓜分的慘痛景象,孫中山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

晚晴園奮鬥室

奮鬥室 奮鬥室
將追蹤孫中山的家境和他從夏威夷檀香山到廣州和香港的足跡。這裏能認識到孫中山如何學醫和如何將美好前途拋之腦後,投入革命生涯。革命工作不只是策劃起義。籌募支援起義更為頭痛,而孫中山不惜負起這龐大的任務,到世界各地如日本、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等勞碌奔波。在這間展覽廳裏,來訪者能得知並深入瞭解孫中山與他的同志們如何起義,改變歷史。 晚晴園庭院還有其他精彩的展覽物和表演供遊客觀賞,包括:烈士樹、六種南洋熱帶水果樹、酸仔樹。孫中山母親愛吃酸仔炒鹹蝦,孫中山孝順母親,特地把酸仔樹的種子從檀香山帶回翠亨村栽種。晚晴園這棵樹就是來自翠亨村酸仔樹的種子。

晚晴園雕塑

孫中山銅像 孫中山銅像
晚晴園的雕塑很多,多數是前館長馮仲漢先生在任時委託廣州美術學院設計製作的。銅像是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73歲)製作。他以“組雕塑”藝術形式創作的“孫中山先生組雕塑”,以藝術手法概括和濃縮他的生平、民主革命思想和精神精髓。每尊銅像高約50至60公分,它們分別是“根”、“志遠”、“求索”、“豐碑”、“奮進”及“攜手”。除了孫中山,展室內的雕塑也反映同時代其他優秀人物。如秋瑾女士、林則俆、黃花崗烈士等。
1928年5月3日,蔡公時代表中國與日本交涉,慘被日本殺害,史稱“五三慘案”。“五三慘案”發生後,陳嘉庚除了發動華社捐款救濟受害者之外,還特地請德國的鑄造廠鑄造一座蔡公時銅像以紀念他。這座銅像完成後,本來的安排是先運到新加坡,再轉運到中國。銅像抵達新加坡後,由於日軍已南侵,無法轉運到中國去,只好落户在芽籠3巷陳嘉庚的南益樹膠廠。直到1945年新加坡光復後,銅像才重見天日。5月30日“五三慘案”78週年紀念日。山東濟南市委、市政府在趵突泉公園舉行蔡公時烈士銅像安置暨“五三慘案”紀念堂奠基儀式。蔡公時烈士銅像終於“回家”了。
郭寶昆 郭寶昆
晚晴園有還一尊特別的雕像。雕的是幾年前剛去世的本地戲劇大師郭寶昆。郭寶昆1939年生於河北武邑縣。49年移居新加坡。在該地受中小學教育。64年畢業於澳洲悉尼國立戲劇學院。65年回新與吳麗娟聯合創辦“新加坡表演藝術學院”。1972年與一羣院友發起南方藝術團。他曾任新加坡電視台導播。從60至80年代他譯導過多部舞台劇。其中包括:《考驗》、《高加索的母親》、《黑魂》、《搭錯線》、《希茲尉:班西尼死了》、《亞答屋頂瓦屋頂》。他是新加坡少有的雙語戲劇工作者,不但用中英文在報章撰寫戲劇評論,開導演講班,也用中英文創作。他是1989年的文化獎得獎者,他於2002年9月與世長辭,享年63歲。他的著作有:《棺材太大洞太小》、《單日不準停車》、《喂·醒醒》、《成長》、《掙扎》、《萍》等。
雕塑的底座上刻着郭寶昆的對藝術的思考:“這些年來,我總是持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藝術的重要性是次於生活的,生活才是最基本的,首要的。除非你嚴肅的對待生活,要不然搞藝術就變得毫無意義了。藝術的真諦,是通過藝術的過程,去對人與生活作更深入的瞭解”。 [1] 

晚晴園旅遊信息

晚晴園地圖 晚晴園地圖
地址:Tai Gin Road,大人路12號 新加坡郵區327874。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開放,上午十點至下午五點, 每週一休館。
乘搭巴士:訪客可以乘搭21,130,131,139,145或186。
*當巴士轉進馬裏士他路時,訪客可以在中山公園旁的車站下車。馬路對面可看到馬裏士他路觀音堂。
乘搭地鐵與巴士:
大巴窯(NS19)地鐵站,從地鐵站走到大巴窯巴士轉換站,*乘搭139或145。
諾維娜(NS20)地鐵站,在諾維娜地鐵站對面,*乘搭21或131。
宏茂橋(NS16)地鐵站,在宏茂橋巴士轉換站,*乘搭130。
*當巴士轉進馬裏士他路時,訪客可以在中山公園旁的車站下車。馬路對面可看到馬裏士他路觀音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