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

鎖定
1941年(民國三十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粉碎日偽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大規模掃蕩的戰役。
中文名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
外文名
Jin-cha-ji anti-mop-up campaign in autumn 1941
戰役時間
1941年(民國三十年)8月至10月
戰役地點
晉察冀地區
戰役性質
反掃蕩戰役
八路軍傷亡
5900餘人
日偽軍傷亡
5500餘人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戰役背景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企圖從中國抽兵“南進”,掘取東南亞地區的戰略資源。為了將華北地區變成其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兵站基地,加緊對各抗日根據地的分割、蠶食和掃蕩,8月中旬,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日軍第21、第26、第34、第36、第41、第110等6個師團和第2、第3、第4、第8、第9、第15等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及偽軍共7萬餘人:在飛機配合下,採取鐵壁合、分區掃、梳筆清則、振轉扶等戰術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分13路對晉察真抗日根據地的北嶽區、平西區(今北京西部)實行毀滅性大掃蕩,號稱“百萬大戰”,企圖以優勢兵力毀晉察竇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山區根據地,死滅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主力。 [1] 
1941年,日軍調整並確立了新的侵華戰略。在正面戰場實施“兵力漸減”的同時,在佔領區強化“治安肅正”作戰。為推行“肅正”作戰,日軍糾集佔領區的優勢兵力,對抗日根據地實行以“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為主要內容,以“掃蕩”、“清”、“蠶食”為主要手段,以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相配合的“總力戰”。同時,施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華北是中國敵後抗戰最活躍的地區,這裏也成為日軍所謂“肅正”的重點。 [2]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三大階段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軍區所屬部隊4萬餘人和廣大民兵,採取內線與外線密切結合的作戰方針,廣泛開展羣眾性游擊戰爭,反擊日偽軍的掃蕩。反掃蕩戰役分三個階段。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第一階段

8月14日至9月6日,日軍企圖尋找晉察冀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進行決戰。14日,日軍第26、第41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第9、第4旅團各一部共2萬餘人,分別從山西省靈丘縣五台縣、盂縣出動,加強晉冀兩省邊界之上寨、高洪口、上社、娘子關等封鎖線。同時,日軍第21、第33、第110師團各一部,分別向晉察冀軍區平北軍分區和冀中軍區第7軍分區佯動。
23日,佯動日軍突然掉轉進攻方向,在獨立第15、第8、第2混成旅團各一部的配合下,分別從房山、保定、石家莊、井陘等地出動,合擊位於北嶽區的晉察冀軍區第1、第2、第4軍分區部隊和平西區冀熱察挺進軍。為避開日軍鋒芒,軍區抽調一部兵力,以營連為單位與民兵結合,在內線展開地雷戰、麻雀戰,遲滯、消耗日偽軍;各軍分區機關和主力部隊則相繼跳出合圍圈,轉至外線作戰,破壞日偽軍交通運輸線,襲擊日偽軍守備薄弱的據點。31日,日偽軍6000餘人向平西地區合圍,挺進軍已先期轉移,日軍合圍撲空。
9月1日,日偽軍2萬餘人向阜平地區猛撲,將晉察冀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部隊一部共8000餘人包圍於阜平以北雷堡地區。軍區當夜派出一支50餘人的小分隊,攜帶電台,進至阜平城東北之台峪鎮,故意暴露,吸引日偽軍。翌日,各路日偽軍撲向台峪。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乘機跳出合圍圈,安全轉移至常家渠地區。為配合晉察冀軍區反掃蕩戰役,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第129師、晉綏軍區第120師和冀中軍區部隊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相繼對日偽軍發起進攻,先後攻克沙河、南和等5座縣城和寧武、忻口車站,一度中斷了日軍鐵路交通,迫使其抽兵回援。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第二階段

9月7日至25日,盤踞在根據地中心區蓬頭、阜平、陳莊等地區的日偽軍2.7萬餘人,分散進行抉剔清剿,大肆燒殺搶掠,在曲陽縣溝裏村、平山縣東西黃泥村等地製造了殺害羣眾600餘人的慘案。
晉察冀軍區部隊以主力一部協同民兵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掩護羣眾轉移。同時適時集中主力在古玉樹、焦家瑙、王家坪、狼牙山等地,連續打擊清剿的日偽軍,迫使其全線撤退。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第三階段

9月26日至10月16日,日偽軍開始全線撤退,軍區部隊乘勝追擊。至10月16日,反掃蕩戰役結束。 [3]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戰役結果

此役歷時2個多月,八路軍和民兵、游擊隊共作戰814次,共殲滅日偽軍5500餘人,粉碎了敵之“掃蕩”。但抗日軍民也付出了重大代價,部隊傷亡1620餘人,人民羣眾傷亡6000餘人,糧食損失3000餘萬公斤,房屋被燒燬15萬餘間,根據地面積縮小4000多平方公里。 [4]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相關評價

齊德學少將(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
1941年夏,日軍華北方面軍制定出《肅正建設三年計劃》,將華北劃分為“治安區”即日偽佔領區、“準治安區”即抗日遊擊區及“未治安區”即抗日根據地。日軍預謀把“治安區”轉交偽政權負責,自己則抽身擴大“威力圈”,逐步將“未治安區”變為“準治安區”,將“準治安區”變為“治安區”,在未來3年逐步實現將“治安區”提高到70%,“準治安區”降到20%,“未治安區”降到10%的總目標,企圖使華北的“治安”達到偽滿洲國的“治安”狀況。
田越英(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1941年8月14日,日偽軍在飛機的配合下,採取“鐵壁合圍”“分區掃蕩”、“梳筒清創”等戰法,向北嶽、平西地區發起大規模“掃蕩”。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所屬部隊4萬餘人和廣大民兵,採取內外線結合、廣泛開展游擊戰的方針,反擊日偽軍的“掃蕩”。 [5]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1927-1996,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07,第834頁。
  • 2.    田越英主編,大抗戰還我河山,九州出版社,2016.06,第38頁
  • 3.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1927-1996,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07,第834頁。
  • 4.    張樹軍主編,圖文中國共產黨抗戰紀事下1941-1945,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06,第721頁
  • 5.    田越英主編,大抗戰還我河山,九州出版社,2016.06,第38-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