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秋戰國俑

鎖定
春秋戰國俑,它的人殉極其殘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隸和活士兵彩繪木俑被用作殉葬,比如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152 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隸。
春秋戰國俑,形體很小,僅高10釐米左右,由於火候低,出土時多已殘損。俑頭上用墨勾畫眼眉,衣服上施彩繪。有武土男俑,多披甲持物;有女俑,為奴婢伎樂。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中也出土陶俑,如14號墓中發現18個男、女俑,身高5釐米左右,造型簡單僅具輪腳,身上塗朱還留有刀刻痕,多為婢僕形象。在湖北、湖南等省的楚墓中,隨葬的俑都是木質的,也多作婢僕狀和武土形象。以木刻成人的輪廓,然後墨繪出眉目鬚髮等細部,有的彩繪出衣裙甲冑,也有的穿絲織衣物。一般形體扁平,也有的在軀體上另安手臂,手上再握持小木劍、戈等物或演奏樂器。
中文名
春秋戰國俑
前    身
殉葬的活人
起    源
春秋戰國時代
分    類
陶、木兩種
開放分類
文物雕塑

春秋戰國俑雕塑簡介

春秋戰國俑 春秋戰國俑
隨着奴隸制的崩潰和封建制的興起,用奴隸作為人殉的習俗也被迫改變,從而出現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來代替真人殉葬。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當時稱"芻靈"。

春秋戰國俑發展

以後,這種以人形模擬物隨葬的方法日益普遍,並開始用泥、陶、木來製作模擬人形,這就是俑。因此,俑的出現本身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然而,俑在製作上儘量如實地模仿真人的面貌,引起一些人士的強烈不滿。於是,孔子在看到當時製作的俑太酷似真人時,仍認為採用作成人形的俑來殉葬是極不人道的行為,以為俑"不殆於用人乎哉",慣怒抨擊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以後,人們常常用"始作俑者"來比喻第一個作某種壞事或興某種歪風邪氣的人。由此可見,以俑隨葬至遲在春秋末期已經普遍流行。由於俑是代替活人隨葬的,最終目的是讓它們在地下侍奉墓主,因而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衞、僕從、廚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還有衣飾華貴、有較高地位的屬吏、寵姬、近侍等。俑的形象不追求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而比較側重於表現代表各種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飾特徵。它們生前應當是善於察言觀色、伶俐能幹的,所以五官必須端正,四肢必須健全。在製作上,往往穿衣戴帽,衣冠楚楚。俑的四肢加榫卯,可以裝卸,甚至上下活動。為了便於識別,有的還用毛筆在身體上寫明其身份。這一些,都主要是在於"有似於生人",而不是追求藝術表現。這樣的觀念對於中國雕塑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按照當時某些作品所反映出的表現能力來説,本來應該達到更高水平。

春秋戰國俑春秋戰國俑的

今天已發現的春秋戰國俑主要為,陶俑大多見於北方,木俑大多見於南方(基本上是楚國)。一般而言,陶俑是塑造後再燒製的,燒後有意外的效果,形休小而壯實,製作粗糙;木俑是雕刻後再彩繪的,形體大而瘦長,製作精緻,從而形成南北俑的美學差異。

春秋戰國俑陶俑

陶俑(戰國) 陶俑(戰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陶俑基本上全部出土於中國北方。考古發掘中時代最早的陶俑,當屬山東、山 西、河南3省春秋戰國墓葬所出土者,一般形體較小,僅高4-10釐米。
山東省臨淄郎家莊1號墓,在墓內主室周圍有17座陪葬坑,在陪葬坑的死者隨葬有成組的小型陶俑,但該墓主室的填土中還埋有人殉。這種人殉和陶俑同出一墓的現象,説明當時還處於開始用俑的初期。該墓的年代約為春秋戰國之際,出土的陶俑製作粗糙,火候很低,所以出土時多已殘損。它們的形體很小,高僅10 釐米左右,只具有大概的輪廓,缺乏細部刻畫。為了模擬真人,曾在俑頭上用墨勾畫眼眉,衣服上施彩繪,尚能分辨出男性披甲武士和女性婢僕伎樂等形象。
時間稍晚的作品,還有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戰國墓出土的陶俑。它們的形體更小些,身高僅5釐米左右。例如在14號墓發現有18件小陶俑,男女具備,造型極其簡單,僅有輪廓。身體上製作時留下刀削痕,全身塗朱。它們也可能是奴婢形象,其中一人還揹負着一個小孩,是一件特殊的作品。河南省輝縣琉璃閣140號墓有戰國晚期陶俑兩個,系捏製而成,面部豐滿,塗硃色,冠塗黑色。
山東臨淄東周墓中出土的陶布,時代約當春秋戰國之際。形體很小,僅高10釐米左右,由於火候低,出土時多已殘損。俑頭上用墨勾畫眼眉,衣服上施彩繪。有武士男俑,多披甲持物;有女俑,為奴婢伎樂。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中也出土陶俑,如14號墓中發現18個男、女俑,身高5釐米左右,造型簡單僅具輪腳,身上塗朱還留有刀刻痕,多為婢僕形象。
這些陶俑雖然製作粗糙,燒製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國早期陶俑的珍貴實物,對於雕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春秋戰國俑木俑

在湖北、湖南等省的楚墓中,隨葬的俑都是木質的,也多作婢僕狀和武士形象。以木刻成人的輪廓,
木俑(戰國) 木俑(戰國)
然後墨繪出眉目鬚髮等細部,有的彩繪出衣裙甲冑,也有的穿絲織衣物。一般形體扁平,也有的在軀體上另安手臂,手上再握持小木劍、戈等物或演奏樂器。
根據考古資料,中國最早的木俑始於戰國,年代上晚於陶俑。戰國木俑尤以南方的楚國最為盛行,湖南省長沙楚墓出土過大量的木俑,此外湖南省湘鄉市牛形山、湖北省鄂城市、河南省信陽長台關的楚墓也有數量不等的木俑出土。北方僅在山西省的長子發現過少量木俑。
與上述僅具輪廓的小型陶俑相比,南方楚文化的木俑形體較大,製作較為精緻,藝術水平也較高。
楚文化的木俑,所模擬的也都是奴婢伎樂和武士的形象。木俑的製作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雕刻成形後,以彩繪的方法來表現人的面貌和衣飾;第二類是雕刻成形後,給其穿上絲織品縫製的模擬衣服。因此在具體制作上又有所不同:前者需要雕刻出全身的形貌,所以精雕細刻有頭有腦,手足俱全;後者主要雕刻頭部,而軀幹往往呈柱狀,沒有手足,僅起衣服的支架作用,所以相對粗略。
在第一類俑中,又有幾種不同的雕刻方法。最簡單的一種,形體扁平,只是刻出人的簡單輪廓,常常僅在面部凸雕出鼻子和眉脊,眼部略凹下去而已,然而墨繪出眉目鬚髮等細部,再彩繪出衣裙甲冑。湖南省長沙市許多戰國楚墓出土的木俑,就是這種作法。它們或坐或站,有的還在軀幹上另外安裝手臂,手上再握持小木劍、小木戈等兵器,或者持樂器演奏。長沙楊家灣6號墓出土的一組伎樂坐俑,高30-35釐米,姿態尚屬生動。另一種採用了接近圓雕的手法,立體感更強,曲型作品可以舉出河南省信陽市長台關出土的木俑為例。它們體高在38.5-81.4釐米之間,先雕出長衣拱手或雙手前伸的形象,然後施加精細的彩繪,面容和雙手塗肉紅色,以墨繪眉、目、口、發,在腦後繪出橢圓形的髮髻。俑體先髹黑漆,然後再施朱、黃、白等色,繪出交領右衽的寬袖長衣。腰束寬帶,在體前懸垂由綵帶系佩的各種珠玉佩飾,色彩鮮豔華美。
第二類外穿絲織衣物的木俑,在湖北省一些戰國楚墓出土者保存情況較好。特別是江陵馬山1號墓中出土的一組4件着衣女俑,面容雕刻精細,刻畫出鼻、口、雙耳,然後塗施肉紅色,再墨繪頭頂、鬢角和眉目,並以硃紅點唇。頭上安裝了假髮,梳在腦後。俑體則沒有細部刻畫,只雕成溜肩、挺胸、細腰等基本輪廓,體現了楚國尚細腰的審美追求。上體扁圓而下體呈圓形,肩部斜削而無臂膀。然後再在這些簡略的軀體上披裹絲織的衣服。最外層是紅棕絹繡地、繡鳳鸞花卉紋的長袍,大襟和下襬飾塔形紋錦緣,極其華美。在江陵雨台山楚墓羣出土的同類木俑,由於披裹的衣物已朽毀無存,反而可以更清楚地看見它們那簡略修削的軀體的原貌。如354 號墓出土女俑,雖然安裝的頭髮還有保留,但衣物已無存。除女俑外,該墓羣也有一些男性的武士俑是外面披裹衣物的,可惜已朽毀無跡。這類着衣武士的軀體與女俑不同,都是雕刻出雙腿和雙足,而且雙臂也不省略,雕成手向前伸持兵器的姿態。信陽長台關楚墓也有這種木俑出土。
山西長子出土的木俑高68 釐米,在風格和造型上與楚文化的木俑有顯著差別,實際上採用的是泥木結合的形式。俑的頭部自耳前削成平面,然後用泥塑出面容。可惜泥塑皆已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