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社節

鎖定
“春社”節是龍額一帶侗族紀念“社神”木阿的傳統節日。歷來是龍額寨上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在傳統上由姚姓人家主持。
中文名
春社節
外文名
chunshe holiday
簡    介
紀念“社神”木阿的傳統節日
“趕社”
分春秋二社

春社節簡介

相傳古時侗鄉有一位著名廚師叫木阿,因為直言被皇帝錯殺,後被追封為“廚神”,侗家人把木阿稱為“社神”,把他遇難的日子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稱為“社日”。
“春社”到來,寨中祭師、寨老齊聚鼓樓,舉行莊重的“請社神”儀式,之後,隆重的“趕社”、“吃社”拉開序幕……
“趕社”是貴州龍額一帶侗族同胞紀念“社神”木阿點龍的傳統風俗。“趕社”分春秋二社。“春社”是人們迎接“社神”英靈到來時,“秋社”則是送“社神”回家。其中,“趕春社”是龍額侗寨一年之中最為盛大、最為隆重的一個民族節日。按古書云:“立春五戊為春社。”即立春以後,按天干記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以放牧坪或田壩為社場。這天,人們趕到社場作買賣、看熱鬧,男女青年對歌結伴。姑娘手提繡花荷包,裝着糯米飯和酸魚肉,邀小夥子吃飯,小夥子回贈糖果,表示感謝,經過交往,相互結識。

春社節趕社的傳説

相傳古時侗鄉有一位著名廚師叫木阿點龍,能做一手好菜。一次皇帝南巡,得知此人後,即令其跟隨進京做御廚。一日,皇帝壽辰,大擺筵席。席間,皇上問“世上什麼最好吃”,來客各有所好,有的講豬肝馬肺最好吃,有的講山珍海味為上菜,有的見皇上吃什麼就説什麼好吃,只有木阿點龍心直口快,説世上只有鹽最好吃。皇帝令人取來一嘗,頓時眉頭緊皺,鹹不堪言,認為木阿點龍是有意讓自己出醜,勃然大怒,下令將木阿點龍推出去斬首。木阿點龍的一位朋友暗自決定要為朋友伸冤。這天在做晚宴時他故意不在菜裏放鹽。宴席上,由於幾個菜裏沒鹽無味,客人們都不喜歡吃。皇帝見此大聲斥問:“今晚的菜怎麼沒有中午的做得好吃?”木阿點龍的朋友説:“午飯時,木阿點龍因説了鹽巴最好吃,皇上將他殺了,所以今晚做菜時小人一點鹽巴都不敢放。”皇帝聽了恍然大悟,後悔自己錯殺了無辜,於是追赦木阿點龍無罪,追封為“廚神”,予以厚葬,規定這一天(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木阿點龍的祭祀之日,並下旨令木阿點龍家鄉的一位姚姓長者專司此事。
在龍額一帶侗寨,人們把木阿點龍稱為“社神”,把他遇難的日子稱為“社日”,並持續三天,以“趕社”、“吃社”的形式加以紀念。按傳統,是日仍由姚姓人家主持設宴請吃“社飯”,並痛飲至深夜。

春社節“趕社”習俗

春社節“趕社”始末

龍額侗寨十分重視社日活動。節前要殺豬宰羊,男女青年下河撈蝦作社日打油茶用。“社日”的飯菜均是前一日做好,至期在牆上畫三匹大馬,燃點香燭,請木阿點龍和祖母以及媳婦三人回鄉團聚,並求他們保佑侗家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社”飯菜調味均偏重,飯前喝點鹽水,表示不忘木阿點龍的教誨:“不可一日缺鹽。”又因木阿點龍是被刀錯殺的,所以這一天侗家均禁用刀器,連作菜時不能用刀切,而代之以剪刀,以紀念無辜的木阿點龍。
“趕社”不在寨裏,而在野外,如田壩或放牧坪,作為社場。每年到這一天,“四腳牛”、“六洞”及與廣西毗鄰的福祿、大年、洋溪一帶方圓數十里侗寨萬餘名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社場之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侗家後生和姑娘們則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裏裝着酸魚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羣,滿面春風,在社場上邀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敍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
晚上,本寨的後生、姑娘分別邀請外寨後生、姑娘到自己的寨上做客吃“社飯”。“社飯”用糯米、秈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脹,淘淨濾幹,倒人簸箕或大盆裏,將備好的熟臘肉丁、鮮肉丁、油炸豆腐丁、畫眉蛋或黃豆、花生米、野伏葱、芥菜、青菜和豬油、食鹽等佐料混合,拌勻後蒸熟即成香氣撲鼻,味美可口,營養豐富的“社飯”。席間,一些後生用棕皮、布塊蒙面,或臉抹鍋底灰,打花臉,扮成侗家婦女模樣表演撈“社蝦”、“社魚”,詼諧地唱起酒歌向姑娘們吐露心跡。晚飯後,男女青年彙集歌堂,在那裏玩耍、對歌,歡樂的氣氛延續深夜。
龍額侗寨的“趕社”是一個具有紀念性信仰類型的節日。千百年來的節日傳説針砭了封建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熱烈地讚揚了勞動人民。這一節日集會如今已發展成為侗族青年男女春遊及談情説愛的重要活動以及農村集市貿易的交流會,賦與了民俗的實用性,這對促進民族往來、繁榮農村經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春社節唱河歌

侗族河歌,侗歌種類之一。主要流傳於都柳江及其支流一帶,尤以龍額地區為盛,河歌文化底藴最為深厚。其歌流傳範圍廣,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河邊情歌濃郁,抒情優美,歌聲流淌,優美婉轉獨特,是侗族藝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春社”唱河歌是龍額當地侗族羣眾的傳統習俗,2007年起,龍額春社組委會以歌辦節,決定在春社期間舉辦“侗族河歌藝術節”。是日,方圓百里桂湘黔民眾的羣眾和遊客們紛紛前往,聚集龍額侗寨聽歌、對歌、交流做客,賓主同歡,好不熱鬧。截至2010年,“侗族河歌藝術節”已在龍額侗寨舉辦四年,兩節並舉,熱鬧非凡。它的舉辦,對於促進侗族河歌的傳承發展、桂湘黔邊境民族民間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春社開始,龍額要舉行為期三天三夜的河歌比賽。當天,人山人海,湘、黔、桂方圓200公里的侗族河歌歌手都會聚龍額村參加河歌比賽,一展歌喉,整個龍額匯成了一片歌的海洋,共唱和諧美好生活。
春社唱河歌,這一古老習俗如今得到發揚光大。2008年,龍額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侗族河歌)”。河歌——將在本土文化的薪火相傳中,更加向世人展示她的迷人魅力。

春社節最近的春社節

3月17日至18日,黎平縣龍額鄉龍額村舉辦的第五屆侗族河歌節隆重開幕。與之交界處的廣西三江縣、湖南通道縣近萬民眾,歡聚龍額村。該村開展了吃社飯、品社酒、撈社魚、唱河歌等活動,大大增進了邊界村民的溝通,增進了友誼。
春社是龍額一帶侗族民眾紀念社神木阿點龍的傳統節日。木阿點龍在侗族的傳説之中是廚神,侗族民眾稱之為社神,主管人間農事。這個節日在每年立春的第五個戊日舉行。龍額侗寨每年的春社日,都要舉行莊重的請社神儀式。圖為該村舉行的撈社搶“魚王”比賽,黑臉隊搶到一條五斤重的“魚王”獲得冠軍,他們自豪地説:“‘魚王’是我們的!”
侗族河歌又稱侗族河邊腔,侗族稱“嘎孖”,是侗族情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多在河邊演唱而得名。侗族河歌主要流傳於都柳江一帶,尤以龍額為盛,河歌底藴厚重,侗族河歌的流傳範圍比較廣泛,內容也相當豐富,歌聲十分抒情,十分優美動人。
[1] 
參考資料
  • 1.    春社節  .翼城縣人民政府網.2014-6-24[引用日期201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