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星期評論

鎖定
《星期評論》誕生於“五四運動”時期。1919年6月8日,由戴季陶沈玄廬、孫棣三等人正式創刊,以獨立的精神、批判的態度,提倡新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激勵工人運動。 [2]  《星期評論》從創刊到終刊僅有一年 [3]  ,但刊物贏得了社會的良好口碑與廣泛銷量,曾被譽為“輿論界兩顆明星”之一,且與《每週評論》、《湘江評論》、《新文化》並稱宣傳新文化的“四大週刊”,發行量也一度達到3萬多份。 [2] 
中文名
星期評論
語    種
中文
創刊時間
1919年6月8日

目錄

星期評論刊物詳情

《星期評論》是在1919年5月中旬發起創辦的。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思想革命高過一切,決定要將“表示吾黨根本之主張於全國,使國民有普遍之覺悟”作為當前的主要任務。孫中山指派戴季陶等人創辦了以“創造和改造世界”為宗旨的時事理論性刊物《星期評論》。
1919年6月8日《星期評論》創刊。刊式與體裁和陳獨秀、李大釗在北京主編的《每週評論》類似。
1920年元旦,《星期評論》發表新年詞《紅色的新年》,文中説從北極下來的新潮“擁着無數的錘兒鋤兒,直要錘勻了鋤光了世間的不平不公!”文中還期望“一霎時遍地都紅”。《星期評論》不久又準備翻譯連載《共產黨宣言》。
5月1日,《星期評論》發行“勞動紀念號”增刊,全部刊載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研究工人運動的文章。
由於《星期評論》着力宣傳社會主義思想,使它在社會上的影響,特別是對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也日漸擴大。《星期評論》發行量達十多萬份,聲名與《每週評論》相當,二者被譽為“輿論界中最亮的兩顆明星”。很多江浙等地學生慕名來到上海《星期評論》社尋求指導。
《星期評論》編輯部成員還有邵力子、陳望道、沈仲九、劉大白、丁寶林、楊之華、陳公培(吳明)、俞秀松、施存統等人,他們大多是具有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傾向的報刊編輯、教師、學生。他們住在社裏,人人平等,人人勞動,所有工作都一起做。
1920年2月,陳獨秀為躲避北洋政府迫害來到上海,不久便與《星期評論》社的成員相見。他們思想意識接近,來往十分密切,並一起參加向工人宣傳革命思想的活動。
1920年4月,俄共遠東局的代表維經斯基經過李大釗的介紹,來上海找到陳獨秀,要陳獨秀幫助聯繫中國的社會主義者。陳獨秀介紹維經斯基與《星期評論》社成員會面並座談。經過接觸後,維經斯基認為上海是中國宣傳社會主義的中心,並且存在社會主義者羣體,於是要陳獨秀組織成立共產主義組織。
1920年6月,陳獨秀和《星期評論》社成員經過兩次討論,同意成立共產主義組織。由於當時這些人並未真正瞭解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所以起初稱組織為“社會共產黨”,陳獨秀也在自己的文章中自稱“社會黨”。直到兩個月後,組織才最後定名為“共產黨”。現在一般稱之為“共產黨早期組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