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鞏

鎖定
易鞏,原名梁植濤,筆名梁韻松、梁易鞏。
中文名
易鞏
別    名
梁韻松
別    名
梁易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5年

易鞏人物簡介

易鞏,原名梁植濤,筆名梁韻松、梁易鞏。

易鞏人物生平

易鞏1915年生,廣東南海縣海心沙鄉赤崗村(今廣州市芳村區東漖鎮海南村)人。家中亦農亦商。1929年考進南海中學附小,五年級時認識龔明老師。在愛國思潮的影響下和進步老師龔明的啓發教育下,閲讀革命書刊,並開始學習寫作散文、小説,投寄《廣東晨報·星報》發表。他還參加了廣州作者俱樂部。龔明介紹他參加歐陽山創辦的“廣州文藝社”及其秘密組織“廣州普羅作家同盟”(1933年春夏間擴展為“中國左聯廣州分盟”)。為了實現革命文學大眾化的目標,他們自費出版,自己推銷《廣州文藝》、《新地》、《大眾新聞》,宣傳抗日救國。1933年9月17日龔明和易鞏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龔明被殺害,易鞏被判刑10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監禁長達5年之久的易鞏,1938年4月才被釋放出來。
易鞏出獄後,立即投身於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之中。他參加歐陽山、草明所組織和領導的“廣東戰時文藝工作團”的各種工作。不久投筆從戎,到原十九路軍將領華振中任旅長的國民黨軍隊獨立第九旅九二二團做文書工作。離開部隊以後他到了曲江文協會工作,不久又轉到桂林,曾在桂林國際新聞社、救亡日報、亞洲印刷館、桂林印刷廠等擔任過一般職務。在公開職業的掩護之下,他繼續從事革命文學活動。發表了一批作品。影響比較大的作品有中篇小説:《杉寮村》(1942年在王魯彥主編的《文藝雜誌》上連載,1943年桂林大地圖書公司出版單行本)、《窮途》。短篇小説集《少年夫婦》(1944年福建改進出版社出版)。與於逢合作,由於逢執筆的長篇小説《夥伴們》(1942年桂林白虹書店出版)。
1944年易鞏夫婦接受黨的派遣,由陳殘雲帶隊,徒步滇黔邊境,進入桂西,經過百色,走了幾個月,到了橫縣,橫縣中學剛剛恢復,高中教師人手不足,易鞏夫婦就留在橫縣中學了。易鞏一面教書,一面搞創作,並與當地文藝青年聯繫,還辦了一個油印刊物《文藝半月刊》。易鞏在橫縣中學教了一個學期書。1945年下半年轉到潯州,在潯州中學也教了一個學期書。這期間他寫了短篇小説《幸福頃刻間毀滅》、《一首詩的誕生》。散文《懷於逢》、《王魯彥先生週年祭》、《寂寞的死》等。
抗戰勝利的第二年(1946年2月),易鞏回到廣州參加邵荃麟、周鋼鳴組織領導的港粵文藝會,從事民主文化活動。他與於逢、嚴傑人、野曼編《文藝世紀》並以宣傳和平民主,反對獨裁,反對內戰,反對飢餓等為內容。在各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1946年易鞏寫了一篇《兩點準備》(後改為《我將怎樣走人民的道路》刊登在1946年4月7日民盟辦的《人民報》廣州版的創刊特輯上。這一年他還寫了短篇小説《好!》、《幾個復員的廣州人》、《珠江河上》。散文《蒲風瑣記》、《向郭沫若先生看齊》、《憶徵軍》、《給南國的兒女們》等。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撕毀政協決議,迫害進步文化人,準備打內戰的陰謀,號召文化人向郭沫若看齊,和全國人民一道,為建立和平、民主、自由的新中國而奮鬥。他曾與20多位知名作家聯名發表告國際文藝家書,控訴反動當局摧殘華南民主文化的暴行,被反動派當局列入黑名單內。1947年他到香港找邵荃麟,但找不到工作,就按邵荃麟的指導,回到故鄉南海縣赤崗村(今芳村區海南村)從事教育,他的妻子鍾美也自願在該校擔任低薪教師。這間學校,1946年黨已派宋瑛、林紹義兩位中共黨員來校工作(屬南海縣特派員杜路領導)。由於易鞏是本地人,羣眾信任,學校越辦越好,對開展革命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他寫作了中篇小説《徵實趣聞》,揭露反動派的罪行。中共南(海)三(水)花(縣)工作委員會三河區委知道易鞏是進步教師,與他聯繫,並以赤崗小學作為南三花工委和三河區工委的活動據點。1949年5月易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赤崗黨支部的一員。
新中國成立後,易鞏擔任廣州市軍管會佛山分會文教接管組組長。1950年調到廣州,任華南文聯秘書處主任、華南人民文藝學院文學系教授、廣州作家協會(後改稱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專業作家、作品雜誌執行副主任。1951年到保安縣搞土地改革,1955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廣東工程隊到內蒙古支援邊疆搞社會主義建設,易鞏曾隨工程隊到內蒙古體驗生活。這期間,他寫了中篇小説《在風雪到來之前》發表在《作品》1955年6月號上,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1956年1月北京第一版)。
1957年大鳴大放期間,他因向中央的某些領導提意見而被錯劃成右派。1979年落實政策後,他曾任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作協文學院副主任、廣東省科普作協副理事長、省文聯委員、《作品》主編、《嶺南新秀十二人集》主編、《越秀叢書》主編、《廣東散文·特寫選》(1949—1979)主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