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安華

鎖定
易安華(1900年—1937年),字福如,號濟沈,1900年生 ,另一説為1899 年 [2]  。江西省宜春縣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抗日英烈。歷任排、連、營長等職。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在第87師任營長,後升任該師522團團長。
1937年, 參加淞滬會戰,隨第87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升為該師第259旅少將旅長。11月,奉命撤退上海後,率部投入南京保衞戰,擔任中華門右翼陣地之防守。12月10日,在敵陸空軍的聯合進攻下,雨花台陣地被敵突破,中華門三面受敵,部隊轉而攻擊莫愁湖方向之敵。在轉戰中,易安華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
新中國成立後,易安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易安華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易安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宜春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37年12月12日
畢業院校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主要事蹟
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壯烈殉國

易安華人物生平

易安華就讀於江西省立第八中學。1924年,他來到廣州,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參加過北伐戰爭和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者向上海發動了軍事進攻,中國軍隊奮起迎擊日軍的進犯,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開始了。易安華所在的陸軍第八十七師是中國陸軍的精鋭部隊之一,奉命開赴上海,參加會戰。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易安華親臨前沿陣地指揮,鼓勵士兵奮勇殺敵,保衞國土。因他作戰有功,由團長提升為第八十七師第二五九旅少將旅長。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打得很艱苦、悲壯,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顯示了中國人民堅決抗戰和抗戰必勝的信念。但由於中國統帥部的戰略錯誤和指揮不當,中國軍隊被迫撤出上海。11月中旬,日軍佔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
接着,日軍分兵西進,會攻南京。中國軍隊進行了南京保衞戰。從淞滬撤退後,易安華先是奉命率部轉入鎮江,擔任鎮江戒嚴司令。隨後,帶領部隊扼守南京城廓光華門、通濟門一線。易安華巡視陣地,督促所部加緊強固工事,做好彈藥儲備和通信聯絡等工作。他還用殺敵立功的道理教育部屬,激勵官兵浴血奮戰,奮勇殺敵,報效祖國。第二五九旅在易安華領導下,上下團結一心,鬥志高昂。
12月初,日軍主力兵團進抵南京外圍。從4日起,在炮火、飛機和裝甲車的掩護下,突破外圍防線,向光華門進攻。易安華率領部隊同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光華門失而復得,數度易手。12日,雨花台失守,日軍先後由光華門、中華門突入城內。易安華指揮部隊沉着應戰,用密集的火力,消滅了一批又一批瘋狂進攻的日本侵略軍。在爭奪陣地中,雙方展開了白刃格鬥,戰鬥極其慘烈。部下勸易安華撤到後面去。他慨然説道:“吾與城共存亡,與士卒同生死,決不偷生,以負國家。”他奮不顧身,衝到前沿,鼓勵士兵拼死殺敵。激戰中,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頭部左側。他讓部下為他包紮傷口後,繼續戰鬥。不一會兒,他右臂又被敵彈擊中,但他仍不下火線,士兵見旅長如此勇敢,鬥志倍增,寧死不退。這時,又一顆子彈打中了易安華的腰部,壯烈殉國。 [2] 
87師師部組織增援易安華旅,設法營救他突圍,並懸賞:“凡能救出易旅長者,賞法幣2000元。”但由於內外隔絕,營救失敗。易安華犧牲在秦淮河畔,遺體無法尋找,時年38歲。 [4] 

易安華人物紀念

易安華陣亡之後,宜春各界人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張治中等一批國民政府軍政要員曾為他送來了輓聯。由於沒有找到易將軍遺體,便在宜春鎮北郊秀江河畔修建了一座衣冠冢,以供後人瞻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易安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3] 
參考資料
  • 1.    郭雄,夏燕月,裏效蓮,李俊臣編著.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02:208.
  • 2.    《革命烈士傳》編輯委員會編. 革命烈士傳 第10集[M].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91.05:374-375.
  • 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 抗戰英烈譜[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7.01:46.
  • 4.    李影,閆立傑,曉燕編著. 抗戰實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五週年[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