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鎖定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響龍山明代墓葬,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4]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口徑6.4釐米,足徑13.5釐米,瓶高35.8釐米,腹深35.3釐米,通高41.6釐米,最大腹徑68.4 釐米,瓶淺足沙底,蓋成鐸形,釉質細膩,釉裏紅髮色欠佳,窯變黑色,瓶身裝飾有七組圖案組成,頸上蕉葉紋,肩部紋飾三道(如意雲、卷草、纏枝菊花)正中以歲寒三友圖為主題,夾飾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繪波濤海水紋,脛部仰蓮一週。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為國寶級文物,是現存唯一一件帶蓋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裏紅梅瓶。此梅瓶造型優美,器型完整無缺,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徵着高潔的志向。 [1] 
中文名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館藏地點
南京博物院
出土時間
1957年3月
所屬年代
明朝
類    別
陶瓷器
出土地點
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響龍山明代墓葬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文物特徵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為官窯出品,口徑6.4釐米,足徑13.5釐米,瓶高35.8釐米,腹深35.3釐米,通高41.6釐米,最大腹徑68.4釐米 [4]  ,坯體白而堅緻,小口,短頸,溜肩,肩以下逐漸收斂,體形修長,底面有刮削痕。蓋作鐘形,火焰形鈕。通體施白釉,白中略泛青,釉質細膩滋潤,底露胎。蓋為紅地白花,滿繪牡丹,頸部繪蕉葉紋,肩以下白地紅花,分為五組紋飾,如意紋、卷草紋、纏枝菊花、海水、變體仰蓮為輔助紋飾。腹部以較大的篇幅繪松、竹、梅,並以湖石、山茶、芭蕉襯托,組成了歲寒三友的主題畫面,夾飾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繪波濤海水紋,脛部仰蓮一週。 [4]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文物歷史

1957年3月,在南京市江寧縣(今江寧區)東善橋響龍山附近,被當地農民叫作“娘娘墳”的土包上,發現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47件文物,這件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即是其中的一件,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1-2]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製作技術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銅的顏料進行繪畫,然後罩透明釉一次燒成,但高温銅紅釉對窯室氣温要求比較嚴格,鮮紅色最為難得 [2]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文物鑑賞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造型優美,色彩凝重華麗、純正鮮豔,器型完整無缺,主題紋飾與輔助紋飾和諧得體,美中不足的是其釉裏紅的釉色欠佳,但瑕不掩瑜。 [3]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文物價值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是現存的惟一一件帶蓋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裏紅梅瓶,於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國寶級文物。 [2]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擴展閲讀

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徵着高潔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畫的常用題材。也許是追求畫面對稱的緣故,明代洪武朝的歲寒三友紋飾都添繪一株芭蕉。這種情況沿襲明、清兩代,甚至在清代歲寒三友紋中,芭蕉成為主要紋飾。 [3] 
何以謂梅瓶?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説瓷》雲:“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兩宋時,梅瓶的使用極其盛行,並被稱為“酒經”、“經瓶”,也被訛傳為“酒京”、“京瓶”;明清時期,梅瓶才被稱之為“梅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