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領角鴞

鎖定
日本領角鴞(學名:Otus semitorques),日本領角鴞體長為20至27釐米,體重為110至205克。體形和普通角鴞非常相似,體羽多具黑褐色羽幹紋及蟲蠹狀細斑,並散有棕白色眼斑。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
中文學名
日本領角鴞
拉丁學名
Otus semitorqu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角鴞屬
日本領角鴞
分佈區域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
命名人
Temminck and Schlegel
年    代
1844年

日本領角鴞基本資料

領角鴞,學名Otus bakkamoena,角鴞屬的一種。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日本領角鴞體態特徵

小型猛禽。領角鴞體長20一27釐米,體重110—205克。體形和普通角鴞非常相似,體羽多具黑褐色羽幹紋及蟲蠹狀細斑,並散有棕白色眼斑。但後頸的基部有一個顯著的淡色翎領,是它與其他角鴞相區別的主要特徵。前額和眉紋為皮黃白色或灰白色。上體通常為灰褐色或沙褐色,並雜有暗色的蟲蠹狀斑和黑色的羽幹紋。下體為白色或皮黃色,綴有淡褐色的波狀橫斑和黑色羽幹紋。有的亞種跗蹠上被羽到趾,有的趾裸出。虹膜黃色,嘴角色沾綠,爪角黃色,先端較暗。
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雜以寬闊的棕白色橫斑。尾灰褐色,橫貫以6道棕色而雜有黑色斑點的橫斑。頦、喉白色,上喉有一圈皺領,微沾棕色,各羽具黑色羽幹紋,兩側有細的橫斑紋,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滿布粗著的黑褐色羽千紋及淺棕色波狀橫斑;尾下覆羽純白色,覆腿羽棕白色而微具褐色斑點,趾被羽。
幼鳥通體污褐色,雜以棕白色細斑點,腹面較淡、呈灰褐色,除飛羽和尾羽外,均呈絨羽狀。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具灰黑色橫斑,外翈具棕白色大斑;其餘飛羽淺黑褐色,具污灰色和棕色斑;尾黑褐色,具淺棕色蟲蠹狀斑。覆腿羽白色。

日本領角鴞生活習性

日本領角鴞 日本領角鴞
領角鴞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于山麓林緣和村寨附近樹林內。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白天多躲藏在樹上濃密的枝葉叢間,晚上才開始活動和鳴叫。鳴聲低沉,為“不、不、不、不”的單音,常連續重複4一5次。飛行輕快而無聲。會站在顯眼的地方,好奇心強,並不怕人。主要以鼠類、甲蟲蝗蟲鞘翅目昆蟲等為食。生肉且須帶骨,否則易因缺乏鈣質造成無法站立。

日本領角鴞領角鴞 - 繁殖

繁殖期為3一6月份。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內,或利用啄木烏廢棄的舊樹洞,偶爾也利用喜鵲的舊巢,亦會利用樹洞及人工巢箱。巢距地面的高度為1.2一5米。通常洞內沒有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2一6枚,但多數為3一4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卵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35-38mm×30-32mm,平均36mm×31mm,重17-19g,平均18g。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日本領角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迴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

日本領角鴞保護級別

日本領角鴞
日本領角鴞(5張)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