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戰後壟斷財團

鎖定
日本戰後壟斷財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解散的日本財閥系統的企業逐步聚合而成的壟斷資本集團。
中文名
日本戰後壟斷財團
形成時間
70年代初
介紹
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佔領軍通過日本政府推行“解散財閥”措施,舊財閥為之解體(見日本戰後改革)。1948年由於國際形勢的轉變,美國佔領軍的壓力開始緩和。1949年起,《禁止壟斷法》不斷修改,舊財閥系統的企業有了重新聚合的可能。1950年美國發動侵略朝鮮戰爭,日本成為軍需資材和勞務供應基地,因此獲取巨大利益。由於“解散財閥”時未觸動財閥的銀行,從50年代初期起,以舊財閥銀行為中心聯合原系統各大企業的經理陸續組成經理會。至70年代初,先後形成以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銀等六大財團為首的一批壟斷資本集團。
主要壟斷財團 三菱三井住友三大財團,基本上是由原財閥系統的企業所組成;富士第一勸銀財團則由不同財閥系統的企業聯合而成;三和財團是新興壟斷資本集團。還有一些較小的壟斷企業。
三菱財團 三菱財閥的舊三菱商事公司在“解散財閥”時被分割成約140家小公司,1954年由三菱商事、不二商事、東京貿易、東西交易等四公司系統合併而成立新的綜合商社-三菱商事公司。同時組成舊三菱系統各企業的經理會“金曜會”。1955年該系統各公司共同設立三菱原子能委員會,1956年設立三菱油化公司,遂形成三菱財團。該財團以經營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主。三菱銀行、三菱重工業公司、三菱商事公司是其三大支柱。1976年“金曜會”的核心企業有28家,其中三菱重工業、三菱電機、三菱化成工業、三菱油化、三菱制鋼、旭玻璃等都是全國同業中的第一、二流企業。
三井財團 三井財閥的舊三井物產公司戰後初期被分割成近200家小公司,1959年由第一物產和三井物產兩個系統合併成立綜合商社-三井物產公司。早在1950年三井系統各企業的經理就組成了經理會"月曜會",1960年又組成“二木會”。1955年三井系統各公司共同設立三井石油化學工業公司,1956年又設立日本原子能事業會,三井財團遂告形成。1978年這兩個組織所屬的企業已達52家。該財團的核心是三井銀行、三井物產和三井不動產,主要企業如東京芝浦電氣、豐田汽車、三井石油化學、王子造紙等公司都是全國名列前茅的企業。三井財團以經營輕工業和採掘工業為主,與其他大財團相比,重化學工業和金融業相對較弱。
住友財團 由於原住友財閥的企業中重化學工業所佔比重較大,戰後日本以復興煤炭、肥料等基礎產業部門為中心的優先發展重化學工業的經濟政策,為該財閥系統企業的復興創造了條件。到50年代中期,住友財團已初具規模。該系統企業的經理會稱“白水會”,所屬主要部門除住友銀行、住友信託銀行、住友海上火災保險公司、住友人壽保險公司等 4大金融機構外,還有住友化學工業、住友重機械工業、住友金屬工業、住友金屬礦山、住友電氣工業、住友水泥等大型企業及其貿易機構住友商事公司。住友財團還通過貸款、持股等方式控制着另外幾十家企業。
富士財團 前身是安田財閥。安田銀行於1948年改名富士銀行,進而和舊淺野、日產、森、大倉等系統部分企業合組經理會,稱“芙蓉會”,形成以富士銀行為中心的富士財團,又稱芙蓉財團。參加“芙蓉會”的有29家企業,其中有富士銀行、安田信託銀行、安田海上火災保險公司、安田人壽保險公司等 4大金融機構,還有日產汽車、日本鋼管、久保田鐵工公司等巨型企業以及綜合商社丸紅公司。富士財團派系眾多,成員複雜,組織較鬆散。
三和財團 1967年,三和銀行、宇部興產公司、日立造船公司、帝人公司、丸善石油公司、神户制鋼公司、日商巖井公司、高島屋公司等數十家企業的經理組成經理會,名“三水會”,形成以三和銀行為中心的三和財團。該財團比較鬆散,所屬日立製作所、神户制鋼等都是跨系統的企業。三和財團也通過貸款、持股等方式控制着一批企業。
第一勸銀財團 1971年,第一銀行和日本勸業銀行合併為第一勸業銀行,後因借貸關係又和舊古河財閥的“古河三水會”、舊川崎財閥的“睦會”以及舊勸銀系統的“十五公司會”組成聯合經理會“三金會”,稱為第一勸銀財團。其成員複雜,派系眾多,結合鬆散。第一勸業銀行是日本最大的民營銀行,實力可以和世界大銀行競爭。該財團的領導核心主要由第一勸業銀行、川崎重工業公司和富士通公司組成。此外,主要企業還有石川島播磨重工、日本輕金屬、五十鈴汽車、古河電氣、伊藤忠商事等。
根據1982年度資料,參加六大財團經理會的大公司有184家,除銀行和保險業外,法人企業有160家,雖然只佔全國法人企業數的萬分之一,但其總資產卻佔全國企業總資產的15.2%,銷售額佔全國企業銷售額的16%。企業中持股達10%以上的,三菱系統有 175家,三井系統有 151家,住友系統有128家,富士系統有214家,三和系統有176家,第一勸銀系統有188家,合計1032家。
除六大財團外,日本還有各行業的壟斷企業。如1970年八幡制鐵公司和富士制鐵公司合併成立的新日本製鐵公司(簡稱“新日鐵”),居鋼鐵業的首位;東京電力公司、關西電力公司等九大電力公司在電業中都佔有重要地位。松下電器產業公司接近住友財團,索尼公司接近三井財團,本田技研工業公司接近三菱財團,日立製作所則參加了富士、三和、第一勸銀三個財團的經理會。
日本壟斷財團的特點 ①與舊財團相比,戰後壟斷財團不存在帶有封建性的家族統治和金字塔形的持股公司,財團各大企業間採取環形相互持股方式。②日益向綜合性發展。戰後各財團經過重新組合、補充配套以及聯合投資興辦新企業,都建立起一套包括金融、工業、運輸、綜合商社、情報中心等在內的大企業。同時加強系列化,財團各大企業都儘量把各種中小企業納入本系統。③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通過各種渠道影響日本政府。為此組成了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經濟同友會(簡稱“同友會”)、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簡稱“日經聯”)、日本商工會議所(簡稱"日商")等全國性綜合組織,即所謂“財界四團體”。“經團聯”成立於1946年 8月,其領導機構包括各壟斷財團的主要頭面人物,被稱為壟斷資本的“總參謀部”,其會長有“財界總理”之稱。它通過特設機構向自由民主黨和主要政客提供政治活動費用,其主張足以影響日本政府的內外決策。“同友會”成立於1946年 4月,着重於經濟政策性的研究,是壟斷資本的“智囊團”。“日經聯”成立於1948年 4月,目的是為壟斷資本對付工人運動出謀劃策。“日商”是從戰前延續下來的,為全國都道府縣市的商工會議所的聯合組織。④積極向外擴張。主要表現在推銷產品,購買原料,並進行投資,出口成套設備和成套技術。1965年起,日本對美國貿易由入超變為出超,致使日美經濟矛盾日益激化。在西歐,日本商品也常遭抵制。日本壟斷財團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採取直接投資辦法,用不等價的交換條件,長期獲得廉價材料,近年發展為就地設廠,如三菱財團在沙特阿拉伯、住友財團在新加坡的石油化學聯合企業尤引人注目。
近年來,隨着日本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低速增長”,一些部門已出現生產設備過剩現象。各大壟斷財團正利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興辦採用各種新技術的企業。如利用太陽能,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機器人,開發海洋資源,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配置光導纖維通信等。同時展開新的競爭,企圖獲取新企業的壟斷地位,或者改革舊企業,防止技術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