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旞,漢語三級字, [4]  讀作旞(suì),是形聲字,“(yǎn)”為形旁,“遂”為聲旁。本意是一種用五彩羽毛裝飾的旗幟,與“”相似,但與“旌”也有一定的區別,裝飾“旞”的羽毛是完整的,“旌”一般是不完整的。 [1] 
拼    音
suì
部    首
五    筆
YTUP
倉    頡
YSYOO
統一碼
65DE
筆畫數
18
筆順編號
415331431353334454
四角號碼
08233

現代釋義

演變圖 演變圖
古代的一種旗子,繫着完整的五色羽毛,插在導車上:“全羽為旞,析羽為旌。” [1]  [5-6]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遂。《説文》導車所以載全羽以為允。允,進也。《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為旞。《又》道車載旞。《注》道車象路也。 [2] 
説文解字
【卷七】【㫃部】旞
導車所以載。全羽以為允。允,進也。從㫃遂聲。𣄧,旞或從𨘤。徐醉切
説文解字注
(旞)導車所載。各本作所以載。今依御覽訂。司常職曰。道車載旞。斿車載旌。注云。道車、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按道導字異。許、鄭所據不同。金氏榜曰。九旗。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此七旗葢無羽。賓祭之所用也。其曰旞、曰旌。則以有羽為異。道車謂象路。斿車謂革路、木路。變路言車。關孤卿、大夫士也。旞、旌皆張縿幅屬旒焉。畫於縿如日月以下。旜與物不畫。夏採。以乘車建𧞸復於四郊。𧞸當為旞。説文旞亦作?。因譌而為𧞸。復者、求之平生常所有事之處。故以道車朝夕燕出入者建旞以復。襍記。諸侯死於道。以其綏復。又曰。大夫士死於道。以其綏復。綏皆旞之譌。言其旞者、明異物。天子以大常。諸侯以旂。孤卿以旜。大夫士以物。鄭君謂去其旒。異之於生。失之矣。大司馬。仲秋敎治兵。王載大常。諸侯載旂。軍吏載旗。師都載旜。鄉遂載物。郊野載旐。百官載旟。此指師、田所用者凡七旗。卽謂斿車載旌者。司馬辨於治兵。司常贊於大閲。胥此也。司馬所頒旗物與司常互異。禮尙相變。載旞者設旗。宜從司常之序。載旌者設旗。宜從司馬之序。司常王建大常以下文。與下經皆畫其象為緣起。而與上贊司馬頒旗物文不相屬。全羽㠯為允。句。允旞亦雙聲曡韻也。詩、仲允膳夫。古今人表作膳夫中術。術與遂古同音通用。允古音如戈盾之盾。是以漢之大子中盾後世稱大子中允。允盾術遂四字音近。御覽改此文雲全羽允允而進也。殊為昧昧。允、逗。進也。此謂允卽?之叚借。?部曰。?、進也。引易?升大吉。從㫃。遂聲。徐醉切。十五部。
(𣄧)或從遺作。釋名字如此作。轉寫譌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