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旅客機

鎖定
專門用於運送旅客的飛機,亦稱民航機。隨着貨運需求的擴大,部分旅客機成為客貨兩用機,有的甚至演變成專用的貨運機。旅客機按航程遠近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三類,分別用於國際、國內幹線和國內支線。
中文名
旅客機
別    名
民航機
定    義
專門用於運送旅客的飛機
性    質
部分旅客機成為客貨兩用機

旅客機發展歷史

旅客機 旅客機
戰後民航機的發展已經經歷了4代。50年代出現第一代噴氣式客機,主要有英國的“彗星”(Comet)、前蘇聯的圖—104,美國的波音707和DC—8;60年代開始使用的第二代中短程客機採用了耗油率低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代表機種有波音727、DC—9和“三叉戟”(Trident);70年代問世的寬機身客機大大提高了載客能力,如波音747、伊爾—86,A—300等;8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一批設備更先進的客機,如首先使用電傳操縱系統的A320、波音757波音767等。  據《航空運輸世界》雜誌統計,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有554家航空公司。前蘇聯航空公司(Aeroflot)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有1379架旅客機,已分裂成幾十家大小不等的公司。世界上擁有100架飛機以上的大型航空公司有20多家;只有一架飛機的小公司也有近30家。全世界在用的民航機有15284架,其中噴氣式飛機10447架,渦輪螺漿飛機3836架,活塞式飛機878架,直升機89架,其他飛機34架。
截至1991年統計,使用量最大的6種飛機依次是:波音737(1831架)、波音727(1429架),MD—80系列(857架)、波音747(819架)、DC—9(745架)、圖—154(733)架。
大型客機的世界市場原來為美國波音、麥道和洛克希德3家公司(其中洛克希德公司在L—1011停產後退出民用客機市場)所壟斷,但歐洲的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4個國家在1970年12月聯合組成歐洲空中客車工業公司(Airbus Industrie),在4個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急起直追,在短短20年多時間裏先後研製出6種大型客機,截至1992年底贏得全世界107家用户1845架飛機的訂貨,其中已交付951架。

旅客機幹線客機

幹線客機 幹線客機
用於國際航線和國內大城市間的航線上,多使用中、遠程的高亞音速旅客機。飛機氣動外形完善、機載設備先進,經濟性好,載客量大,乘坐舒適。裝有2~4台大推力的高流量比渦輪風扇發動機。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機翼和超臨界機翼,以提高巡航速度和升阻比。機翼前後緣有高效率的增升裝置,以提高載重量。飛機上有完善的通信、導航和其他監測管理設備,在機場導航設施的引導下具有各種程度不同的自動着陸能力,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和夜間都能安全起降,保證航班定期準時,同時也可以減少機組人員,降低運營費用。機身地板以上除頭部駕駛艙外大部分為旅客艙,艙內一般有一個旅客過道,寬機身客機上有兩個過道(見圖)。地板以下為行李艙或貨艙。客艙內除增壓、空調、座椅設備外,還備有廚房、衞生間等生活服務設施,以及電視音響設備,供旅客娛樂之用。幹線客機在設備完善的大型機場起降

旅客機支線客機

用於旅客流量較小的航線,航行於小城市之間或把旅客從小城市運往連接幹線的大城市。航線的特點是短程,機場跑道短且設備較簡單,因此要求支線客機起降滑跑距離短。現代使用的支線客機多為50年代研製的螺旋槳客機,巡航高度4000~5000米。8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為適應支線空運發展的需要,開始研製經濟性更好的渦輪螺旋槳支線客機,如法、意研製的ATR-42,瑞典和美國合作研製的SF-340。
未來北美地區仍然是渦扇支線客機需求量最大的市場,佔該類別客機全球需求量的35%。中國對渦扇支線客機的需求將快速增長,佔未來需求量的17%,成為渦扇支線客機的第二大市場,原因是許多中小城市的新建機場都需要這種機型。而歐洲則是渦扇支線客機的第三大市場,所佔比例為14%。 [1] 

旅客機超音速客機

巡航速度為高亞音速幹線客機的兩倍以上。到1984年為止,世界上只有兩種超音速客機曾投入航線使用,它們是蘇聯研製的圖144和英、法聯合研製的“協和”號(見彩圖)。飛機的巡航馬赫數為2.2,但是油耗大,載客量小,運行費用很高,加之飛機噪聲和環境污染大,在經營短時間以後就已停止使用。
旅客機 旅客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