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術語)

鎖定
在現場旁觀者的數量影響了突發事件中親社會反應的可能性。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
中文名
旁觀者效應
適用學科
心理學
適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旁觀者效應效應介紹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説,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旁觀者效應現象研究

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1970)發現當有其他的旁觀者在場時,會顯著的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來,有60多個實驗研究比較了獨自一人或與他人在一起時的親社會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大約有90%的實驗都證明獨自一人時更可能提供幫助。研究還發現,在場人數越多,受害者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小。拉塔尼和羅丁(1969)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讓參加實驗的被試聽到隔壁辦公室裏以為女士從椅子上重重摔下來的聲音並大聲呻吟:“哎呀,我的天吶!我的腳……我……我……不能動……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開……這個……東西。”事情的全部過程大約持續兩分鐘。觀察被試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第一種情境下,被試單獨在場,結果有7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二種情境下,事情發生時有兩個陌生人在場,結果有4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三種情境下,被試與一位消極的實驗者助手在場,他對被試説不用幫忙,結果只有7%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
那些在這個過程中什麼也沒做的人,顯然認為這件事並不是緊急情況。“只是輕微的扭傷”,有人説。“我不想讓她覺得尷尬”,另一些人解釋到。這證明了旁觀者效應,當了解到注意到緊急情況的人增加時,人們施予幫助的可能性變小,所以對於受害者來説,處於人羣中也許是不安全的。
在做了這個實驗後,拉塔尼和達利都詢問被試,在場的他人是否會影響他們?雖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在場的人所產生的奇妙影響,但被試卻總是否認這樣的影響。他們只是回答説:“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為與他們不在時是一樣的。”這些答案強化了一個我們熟悉的觀點,我們通常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原因。

旁觀者效應原因分析

有很多原因解釋為什麼旁觀者在他人在場時不會提供救助,社會心理學家比較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解釋:
社會抑制作用(社會比較理論)
社會上每一個人對所發生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但每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在行動前就比無人在場時更加小心的評估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準備做出的行為和他人進行比較,以防出現尷尬難堪的局面。比較結果當他人都不採取行動時,就會產生對個體利他行為的社會抑制作用。
社會影響結果(從眾心理)
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每個人都有一種模仿他人行為而行事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緊急情況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説,當在場的其他人無行動時,個人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這是由於周圍環境或團體的壓力產生的一種符合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從眾社會心理現象。
多數人忽略
他人的在場和出現影響了個體對整體情境的認知、判斷和解釋,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對自己陌生情況進行判斷。人們既缺乏對行為措施的心理準備也缺乏對行為的信息資料。因此每個人都試圖觀察在場每個人的行為資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實、自己的模糊認識。從他人行為動作中找自己行為的線索和依據。
責任擴散
在緊急情況下,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不去救助受難者的(社會)代價會減少。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會相對減少。我們説,為了對處於困境中地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採取行動。但是,當有許多人在場時,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第二個解釋是對社會舉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