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旁皮魚

鎖定
旁皮魚,學名長身鱊 [1]  , 屬鯉科,具有食用價值,也可藥用。
中文名
長身鱊
拉丁學名
elongatus
別    名
糠片魚, 旁皮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鰟鮍亞科
鱊屬
分佈區域
國內分佈:滇池
定名人
Regan
年    代
1908

旁皮魚基本信息

【名稱考證】鱊鮬,鱖鯞,婢聶,青衣魚,旁皮鯽,鮬魚,文魮
【科目來源】鯉科動物
【藥用部位】中華鰟鮍魚的肉。
【性味歸經】甘、温;滇南本草味甘入肺、腎二經
【功效主治】補氣健脾、補益元氣。治脾胃氣虛、納少便溏腎陽虛
【用法用量】 煎湯:煮食50克。
【資源分佈】多分佈華東、中南一帶。

旁皮魚古籍考證

旁皮魚
旁皮魚(5張)
出自 姚可成《食物本草》①《爾雅》郭蹼注:“(鰟鮍魚)小魚也,似腸子而②孟銑:“卿魚與JIE,其狀頗同,味則有殊。其魚腹上有米色寬大者是卿,背高腹狹小者是 JIE,其功不及卿魚。”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橢魚一名鰟鮍魚,形類卿魚而小,扁身縮首,頗似竹蓖,處處湖澤有之。
冬間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氣,味稍不及。”

旁皮魚原生形態

中華鰟鮍魚體側扁,高而短,略呈卵圓形。體長約4~15釐米。頭小,眼大,口端位,鱗圓,側線不完全,鱗片30~40。背鰭Ⅲ9~10。 臀鰭Ⅲ8~10,起點在背鰭後部之下。尾鰭分叉。體背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棲於江河、湖泊、池沼中。 以藻類植物為食。多分佈華東、華南一帶。鰟鮍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尚有刺鰟鮍、石鮒魚及小須鱊等種。

旁皮魚體型

有長條旁皮魚和扁平旁皮魚兩種,共同特徵是都有彩色鱗片。

旁皮魚經濟價值

具有食用價值,且是自然水域中不可或缺的大魚或蝦蟹等生物的天然餌料。
參考出處《食物本草》、《爾雅》、《食物本草》 。
鰟鮍魚無觸鬚。鰟鮍魚棲息於水流緩慢、水草豐盛的環境內。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為食。人工飼養很難長期養活,這是因為這種小魚本身自然壽命就短,而且需要有機質豐富但水質相對較好的環境,相比之下,我們飼養的金魚和熱帶魚都是經過馴化選育的,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

旁皮魚繁殖

鰟鮍魚在自然界中與河蚌是相同共生體。在發情期間鰟鮍魚會摩擦河蚌的敏感部位,致使河蚌張開蚌殼,雌魚趁機將卵排到蚌內,雄魚在附近射精,使卵受孕。在河蚌內的魚卵經過孵化週期之後,小魚腮部會被寄生河蚌的幼子,然後經過小魚成長被帶到外界。
參考資料
  • 1.    長身鱊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