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潤滄

鎖定
於潤滄,男,漢族,1930年3月20日出生於河北張家口,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國共產黨黨員,金屬採礦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專家、名譽專家委員會主任。 [1] 
1949年,於潤滄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學習俄語;1950年,進入本科後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後主動要求改學礦牀開採;1950年—1954年,因院系調整,轉入東北工學院採礦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1954年—1964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技術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1978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工程師;1978年—1981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採礦室主任工程師;1981年—1986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1986年—1991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於潤滄長期從事非煤礦業工程設計與科研工作。 [1] 
中文名
於潤滄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張家口
出生日期
1930年3月20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東北工學院
主要成就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祖    籍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於潤滄人物經歷

1930年3月20日,於潤滄出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1949年—1952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學習俄語,進入本科後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後主動要求改學礦牀開採。 [3] 
1950年9月—1954年7月,因院系調整,轉入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採礦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2] 
中國工程院院士於潤滄
中國工程院院士於潤滄(6張)
1954年—1964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技術員。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4年—1978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工程師。
1978年—1981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採礦室主任工程師。
1981年—1986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
1986年—1991年,擔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於潤滄主要成就

於潤滄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在中國“銻都”——湖南冷水江市錫礦山的設計中,為解決原有開採方法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於潤滄作為試驗組副組長,大膽突破過去保留1米厚礦石作為護頂的採礦方法,成功組織試驗“杆柱房柱法”並應用於生產,開創了中國地下礦山“杆柱房柱法”之先河,使礦石損失率降低40%。
在中條山銅礦峪銅礦的設計中,於潤滄作為專家顧問組組長,倡導引進“礦塊崩落採礦法”取代“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並參與科技攻關。
在冬瓜山銅礦深井開採設計中,於潤滄提出“探建結合”的開採模式,有效完成了資源儲量的升級,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了建設週期,增加了經濟效益。
中國第一大鎳礦甘肅金川鎳礦位於中國西部戈壁灘,於潤滄作為採礦工程負責人,在二礦區的設計中,針對礦牀賦存富、大、深、碎的特點,利用主持開發的高濃度膠結充填新技術,成功實現了“採富保貧”的目標,同時,他還借鑑“新奧法”理論,採用曲牆圓弧拱巷道斷面和兩次噴錨網聯合支護,使不良岩層冒頂坍塌事故得到控制,促進了礦山建設速度。於潤滄在“富、大、深、碎”的礦體中開創了世界上大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下向膠結充填採礦法的先河,同時在斷面為5m×4m進路式採礦中,採用6立方米鏟運機、全液壓雙機鑿巖台車等大型設備,使盤區生產能力提高到每天800噸至1000噸。 [4] 
1954年,於潤滄參加了楊家杖子鉬礦、白銀廠銅礦的礦山設計。
20世紀90年代,於潤滄雖已離休,但仍致力於指導膏體充填技術試驗等工作。 [3] 
21世紀初,於潤滄要求團隊以全球視野審視對待礦產資源問題,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提倡資源—環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把智能化、自動化和生態礦業融入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於潤滄首提“生態礦業工程”概念,致力於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問題,他呼籲出台礦業法規,強化礦山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法治保障。 [4] 
21世紀10年代,於潤滄關注數字化礦山的建設與進度,他將中國國外礦山搞信息化建設的各種戰略設想,以及一些學者對數字化礦山的理解綜合研究後認為,數字化礦山可以理解為從初級到高級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礦山數字化信息系統或者礦山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第二個層次為虛擬礦山。虛擬礦山即真實礦山的整體以及和它相關的現象都能夠銜接起來,通過動態相應以數字化體現出來。這樣可瞭解整個礦山的動態運作和發展情況;第三個層次為遠程遙控和自動化採礦。人坐在辦公室裏就可操縱很遠的地方,比如幾十公里以外的井下設備的運轉等,做到採礦辦公室化。 [5] 
  • 學術論著
2016年9月,於潤滄先後撰寫了《料漿濃度對細砂膠結充填的影響》《全尾砂高濃度(膏體)充填新技術》《中國銅工業的潛在危機及發展戰略研究》等20多篇學術論著。 [3]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09年《採礦工程師手冊》於潤滄冶金工業出版社 [6] 
  • 科研獲獎
據2020年6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於潤滄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 [1] 
獲獎年份獲獎項目名稱獎項名稱
2001年膏體充填新技術的研究與工業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9年金川資源綜合利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5年金川有色金屬公司採選冶聯合企業設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7] 

於潤滄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19年12月,於潤滄先後培養出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6名,在站博士後2名。 [4] 
  • 教育理念
於潤滄認為,創新得有人才,待遇是很重要,但同時也要給人才一個温馨的工作環境,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對這方面很在意,即所謂人性化管理比制度化管理效果更佳。還認為,有志於中國礦業發展的年輕科技人員,首先應該有對礦業的執著精神、獻身精神,特別要重視親自去現場作專題調查研究,參加施工和科研工作的實踐,這樣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資料,積累豐富的經驗,青年人的特點是能大膽地説話,勇敢地前行,敢於説出真話,敢於革新傳統,敢於挑戰權威,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心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還要注意培養國際化的視野。 [5] 

於潤滄榮譽表彰

年份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12日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 [8] 
199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1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86年8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1] 

於潤滄社會任職

於潤滄擔任中國礦業聯合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級顧問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世界採礦大會國際組委會委員。 [3]  [9] 

於潤滄個人生活

  • 布衣院士
對於各種待遇,於潤滄不講究,沒有秘書、不配專車,還經常自費買專業書。他和老伴一直住在距離單位不遠的一處85平方米的房子裏,因為有着可隨時上班的優勢。於潤滄笑説:“子女都勸我買個大點兒的房子,可買得偏遠了不方便,買近的,咱又沒錢。我就是個布衣院士。” [4] 

於潤滄人物評價

多年來,於潤滄始終堅持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以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定力,與黨同心同德,帶領中國恩菲的礦業團隊秉持創新理念,堅守工程和研發一線,為中國從百廢待興到礦業大國,再到向礦業強國目標邁進做出了卓越貢獻 [10]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評)
於潤滄在中國礦業發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書寫了人生精彩華章,在同事們的眼中,盛名之下的於潤滄公而忘私、睿智謙和、樸實無華,與之相處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他始終保持和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 [4] (《經濟日報》 評)
於潤滄是德高望重的長者,專業領域的旗幟,技術創新的掌舵人,但無論是公司領導、業界同仁,還是年輕後學,只要工作需要,他都隨叫隨到,誰叫隨到,沒有一點院士架子 [4] (中國恩菲科技管理部部長朱瑞軍 評)
於潤滄是著名的採礦專家,中國有色金屬礦山開採工程設計新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為中國礦山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11] (《中國礦業報》 評)
於潤滄勤于思考,博採眾長,幾十年如一日,用他堅實的專業知識,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嚴謹的治學態度,鍥而不捨、勇於創新的精神,為廣大采礦科技工作者所敬佩 [3]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評)
於潤滄院士畢生致力於中國礦山工程的設計,為祖國的礦業發展傾注了全部的智慧與心血,對於沒有見過他的人來説,他是一位被“院士“、”高級工程師” 、 “博導” 等光環圍繞堆砌的人,但親眼見過於院士的人都會為他儒雅的氣質所吸引,跟他交談過的人則會驚訝於他敏捷的思維、淵博的知識和精到的見解 [5]  (《中國有色金屬》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