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言學堂

鎖定
清末所辦外國語文學堂的通稱。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武昌自強學堂等均為方言學堂。
中文名
方言學堂
朝    代
地    區
湖北、上海、廣東、北京、吉林等
開辦時間
1863年

目錄

方言學堂各地學堂

方言學堂湖北

湖北自強學堂,光緒十九年(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於湖北武昌,是武漢大學的前身之一。
湖北方言學堂校舍 湖北方言學堂校舍
1902年,自強學堂由三佛閣遷至東廠口,同時改名為方言學堂。專業為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種,每科分齋講授。創辦之初,只許方言一齋的學生住堂肄業,其餘三齋均依書院舊制,寄宿堂外,不必逐日聽講,只按月來堂考課。以後算學一科,改歸兩湖書院,格致、商務停辦,實際只有言一齋,故又稱“方言學堂”。根據1904年1月,張之洞等人上奏並得到清政府認可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各學堂獎勵章程》文件的規定,湖北方言學堂為“程度與高等學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學堂”,方言學堂不設總辦。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 [3] 
1911年3月, 辛亥革命前夕,新任湖廣總督瑞徵認為學堂「風氣不端」,湖北提學使王壽彭認為經費無法支持。 遂以教育經費緊張為由強令停辦,校產交武昌軍官學校使用。
1913年開辦的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原為張之洞開辦的方言學堂。 [4] 
提調 程頌萬 1902年10月-1905年春
首任監督 梁鼎芬(兼任武昌知府)
首任會計庶務委員(總務長) 馮台異(曾任唐河崇實書院山長,馮友蘭之父)
監督 馨齡 1905年春-1911年
監督 曾廣熔 1905年春-1911年

方言學堂上海

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廣方言館
創始於1863年3月11日(清同治二年正月廿二日)的“上海廣方言館”,是近代培養翻譯和承辦洋務人員的新式學校之一。就其培養目標及設立課程、專業而言,已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雛形。當年,“上海廣方言館”是由江蘇巡撫李鴻章仿京師“同文館”例,奏設於上海的。開始時,僅設“英文”一館,後加設“法文館”、“算學館”。1891年增設“天文館”。校址初設於老城廂內舊學宮,即“敬業書院”西偏屋宇(今梧桐路),由書院山長馮桂芬總負責。1870年(同治八年)遷入高昌廟“江南機器製造局”(後為江南造船廠,今已劃歸“世博園區”)內。之後又設“翻譯館”、“東文館”、“鐵船館”、“工藝學堂”等。由製造局總辦兼任廣方言館總辦,歸兩江總督及江海關道管轄。廣方言館招收14歲以下(後改15歲至20歲)“師稟穎悟、根器端靜之文童”。定額40人,最多時達80人。分上、下兩班,先入下班,一年後擇優升入上班,專習一藝。學生學完後為“附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並充任各衙門及海關“翻譯官”。
1898年,江南製造局炮隊營裁併,改名江南製造局附設“工藝學堂”。1905年,總督周馥以各省已設兼習外國文字的學堂,建議改為“廣方言館”,並且併入陸軍部“兵工學堂”。至此,這所創辦於原南市地區的上海第一所外國語學校“廣方言館”在辦了42年之後終於結束。 [2] 

方言學堂廣東

廣方言館上課情形 廣方言館上課情形
同治三年(1864年)6月,廣州將軍瑞麟、兩廣總督毛鴻賓奏請清王朝,依照京滬之例創辦廣州同文館(又稱廣方言館)。由於廣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特殊地位,清政府頒令設廣州同文館。初建的廣州同文館設在大北門內朝天街(今朝天路),首任提調為鑲黃正白旗漢軍協領黃鎮雄、漢軍防禦談廣楠。館長為候補縣令湯森。開辦時,同文館只辦英文班,美國人譚順為英文教習。光緒五年(1879),增設法文、德文二館,每館初招學生10名,後又增設東語(日語)和俄羅斯語館,學制延長到8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