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法論

(200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鎖定
《方法論》2000年2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劉明今。本書是迄今為止對之進行全面闡述的第一本著作。
中文名
方法論 [1] 
作    者
劉明今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年2月
頁    數
566 頁
定    價
27.0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9022407
叢    書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叢書

方法論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叢書的第三種。古代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問題自80年代中期開始即引起文論界的重視,
本書是迄今為止對之進行全面闡述的第一本著作。批評方法是多層次的,它與批評意圖、批評關注點、批評思維、批評體式等密切相關,故本書採取多點切入的方式進行描述。同時本於發生學的原理,着重探討了各種批評方法形成的契機及其在批評中的作用,這樣就使批評方法的描述貼近批評史的發展,不是平面的簡單的類型歸納,而呈現出動態的流變的特徵。

方法論圖書目錄

第一編 批評意識與方法
第一章 文化歷史意識
第一節 泛文化批評
一 先秦的文化評判
二 漢及漢以後學術家的文化評判
三 泛文化批評的方法論特徵
第二節 歷史意識與批評
一 以治觀文
二 史的建構
三 探本溯源
四 實錄存史
第三節 教化意識與批評
一《詩》的作用與文人創作的動機
二 美刺與詩教的雙向界定
三 文學價值的遊移
四 教化情結
第二章 人物品鑑意識
第一節 人物品鑑與批評視界的轉移
一 才性論淵源
二 人物品藻的影響
三 文氣説的意義
四 才性論批評的發展
第二節 才性論批評在方法論上的意義
一 文學的定位
二 創作心理的關注
三 從教化之情到個性之情
四 風格論的展開
第三章 審美超越意識
第一節 形而上的追求
一 思想淵源
二 重旨與餘意
三 詩境與詩道
第二節 諸種超越
一 教化美刺的超越
二 情感的超越
三 文詞藻飾的超越
第三節 審美超越的方法論意義
一 從才性之品到人格精神之品
二 範疇內涵的抽象化
第四章 批評的自覺、自主意識
第一節 批評的自覺意識
一“知音”的呼籲
二 批評家的自覺
三 批評方法的自覺
第二節 批評的自主意識
一 鑑無定識
二 論必有識
三 善讀的提倡
第二編 批評思維與方法
第一章 體用不二
第一節 即體即用
一 文之為文的三相界定
二 情、志、性靈異同辨
第二節 因用致體
一 文體論淵源
二 劉勰的文體論
三 詞體的界定
四 小説的界定
五 戲劇的界定
第二章 整體直覺
第一節 類推與體悟
一 類比外推
二 體味批評
三 啓悟於無方
第二節 批評的表述
一 印象傳達
二 經驗描述
三 摘句褒貶
第三章 通觀整合
第一節 集大成批評
一 集大成思想
二 彌綸羣言
第二節 批評範式的統合
一 從摯虞到劉勰
二 選家的統合
三 詩話的統合
第四章 圓融不執
第一節 對待致中
一 對待立義
二 中和之思
三 剝復之道
第二節 消解破執
一 消解性思維
二 東坡文論的啓示
三 以禪説詩
四 無跡而神
第三編 批評的具體方法
第一章 知人論世
第一節 知人論世方法界説
一 知人論世的提出
二 知人論世説的理論特徵
第二節 漢魏六朝知人論世方法的展開
一 經學家的實踐
二 史學家的實踐
三 才性論與知人論世
第三節 唐宋時期知人論世方法的深化
一 齊梁文風批判中方法的更新
二 唐人文序的兩種類型
三 宋代作家論的新貌
四 詩史説與杜詩編年
五 本事的記載與論評
第四節 明清實學思潮的影響
一 性靈派對知人論世説的開拓
二 經世派對知人論世説的反撥
三 史家之運用
第二章 附辭會義
第一節 早期的經典闡釋
一 斷章取義
二 詩可以興
三 以意逆志
四 通其精微
五 詩無達詁
第二節 詞意辨析
一 比德説
二 隱義的提出
三 物象比附
四 內外意推求
五 意藴賞析
第三節 題旨發明
一 詩歌題旨的綜合探求
二 戲曲小説的寓言探索
三 戲曲小説的索隱批評
第三章 品藻流別
第一節 文情辭采的品藻流別
一 品藻的溯源
二 風氣的形成
三 品藻流別的三種類型
第二節 品藻流別的深化
一 辨味之品
二 意新語工之品
三 格調家數之品
第四章 明體辨法
第一節 義法批評
一 義法的提出
二 麗以則
三 圓鑑區域,大判條例
四 文章義法
五 情事理之法
第二節 格法批評
一 界義與淵源
二 唐代格式之學
三 破格為法
四 辨體求法
· · · · · · (收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