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法論

(2015年7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方法論》是2015年7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R.笛卡爾。 [1] 
中文名
方法論
作    者
(法)R.笛卡爾
出版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社
遼寧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5082796
開    本
48 開
裝    幀
平裝

方法論內容簡介

笛卡爾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 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説要儘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説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説,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 要研究的複雜問題,儘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 小問題從簡單到複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着手。
4. 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現,有的複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複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等。
笛卡爾在方法論中還*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次引入笛卡爾座標系。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理論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論圖書目錄

A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OF RIGHTLY CONDUCTING
THE REASON AND SEEKING
TRUTH IN THE SCIENCES
PREFATORY NOTE BY THE AUTHOR / 1
PART I / 3
PART II / 11
PART III / 21
PART IV / 29
PART V / 37
PART VI / 53 BONUS:
SELECTION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LETTER OF THE AUTHOR / 71
OF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 91
OF THE PRINCIPLES OF MATERIAL THINGS / 130
OF THE VISIBLE WORLD / 145
OF THE EARTH / 147 [3] 

方法論作者簡介

Rene Descartes has been dubbed 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much subsequent Western philosophy s a response to his writings, which are studied closely to this Descartes was also one of the key figures 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has been described as an example of genius.
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杜蘭省哈耶地方的一個富裕家庭,出生不久母親即因肺結核病逝世,嬰兒亦受感染,醫師已認為他很難存活,幸得乳母悉心撫育才免於夭折。8歲進耶穌會所辦學校,老師看他聰明好學而身體羸弱,特別準他免於早起上學,以免遭受風寒,因此養成其晚起習慣。17歲時赴巴黎進普瓦泰大學修習法律,並於1616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
1617至1619年從軍兩年,在此期間他領悟出解析幾何原理,並開始以數學原理去思考哲學問題。退役後,因不滿於當時巴黎的教會傳統,而遊走於各國,迄1628年定居荷蘭,長達20年之久。笛卡爾終身未娶,一生以哲學為伴。
1649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納邀請笛卡爾到她宮廷講授哲學,女王規定每週三天早晨五點講課,此一規定打破了笛卡爾晚起的習慣。在極度寒冷的冬天,身體一向羸弱的笛卡爾無法支持,終於在1650年2月11日因傷風轉成肺炎而逝世於斯德哥爾摩,年僅54歲。
事隔16年之後,笛卡爾的屍骨移葬巴黎時,發生了幾樁荒唐事件:首先是法國駐瑞典大使從笛卡爾的屍骨中取去一塊右手指骨,稱説是留任紀念;復又因棺木太短,而將其頭骨裝入另一棺木,且運抵巴黎之後,居然未將二者合在一處,只將他的無頭屍骨下葬了事。猶有奇者,若干年後發現埋葬於另一處的頭骨又被一軍人盜走,直到150年之後才又尋獲送返巴黎。因此,笛卡爾的墳墓中可能埋的只有他軀體部分。從這些荒唐事件看,當時法國對這位大哲學家並未給予應有的尊重。笛卡爾生前主張心身二元論,死後居然落得身首異處,誠為歷史的巧合。
1612年,他到巴黎普瓦捷大學供讀法律,四年後獲頒博士學位,併成為律師。當時法國社會的有志之士,不是致力宗教,便是獻身軍事,這種風氣甚為盛行,這驅使笛卡爾於1618年往荷蘭從軍。服役期間,他仍對數學感興趣。某日休息,他在街上散步時受一荷蘭文招貼所吸引,但因不懂荷蘭文,於是請身邊的人譯成拉丁文或法文。恰巧這人是多特學院院長畢克門。經此翻譯,笛卡爾才得悉這是一張當時數學家所下的挑戰書,廣徵上列難題答案。笛卡爾竟在數小時內求得答案,使畢克門大為佩服。 1621年,笛卡爾脱離軍隊返法,但適逢內亂,於是遊歷于丹麥、德國、意大利等地。直至1625年才返回法國,與梅森等人一起研討數學。1628年移居荷蘭,並通過數學家梅森神父,與歐洲主要學者保持密切聯絡。閒時更從事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及生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他所有著作幾乎全是在荷蘭完成的。他的主要著作有《指導哲理之原則》1628年寫成以哥白尼學説為基礎之《論世界》1634年完成,但因伽利略受教會迫害而未出版《方法論》1637年6月8日於萊頓匿名出版,《形而上學的沉思》及《哲學原理》1644年出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