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

鎖定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是一本論文結集,選自我十多年來所寫的總數不多、長短不一的文章,大致圍繞“20世紀中外文學關係”這個主題。
中文名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
作    者
宋炳輝
出版時間
2004年10月1日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    數
320 頁
ISBN
7309041348
開    本
32 開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內容簡介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是由宋炳輝編著的,是一本論文結集,選自我十多年來所寫的總數不多、長短不一的文章,大致圍繞“20世紀中外文學關係”這個主題。它們先後發表於國內相關的專業學術期刊,前後時間相隔有14年之久。從這一篇望那一篇,已覺十分遙遠。 [1]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作者簡介

宋炳輝,1964年生,江蘇啓東市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比較文學》副主編。著有《新月下的夜鶯:徐志摩傳》、《都市子夜的呼號:茅盾與上海文化》、《網絡:你往何處去》(主編)、《Z0世紀中國文學精品》(副主編)、《新編大學寫作》(副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合作)、《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8一1949)》(合作)等,發表比較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70多篇。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目錄

理論與方法的探討
20世紀中外文學關係研究與比較文學學術空間的拓展
反思與探索
論陳思和中外文學關係研究的學術貢獻
在中國文學主體的闡釋中揭示世界性因素——兼論中外文學關係研究
文化的邊界到底有多寬?——“跨語際實踐”理論的啓示
翻譯文學主體的兩重性現象及其意義
作為漢語創作資源的現代翻譯文學
面臨網絡時代挑戰的比較文學研究
交流與影響的研究
論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語運動
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
20世紀50-70年代蘇聯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及其影響
附錄一1953-1975年全國公開發行的蘇聯當代文學中譯書目。
附錄二1949-1986年內部發行蘇聯文學譯著目錄
附錄三《摘譯。外國文藝》所載蘇聯文學作品目錄.
米蘭。昆德拉的“中國之行”.
比亞茲萊的兩副中國面孔一一魯迅與葉靈鳳的接受比較。
選擇與創造的闡釋
徐志摩接受西方文學的錯位現象辨析。
作為“無政府主義者”的巴金.
新中國的穆旦一一翻譯與創作。
寬容背後的激情一一王蒙創作的自我超越。
人的命運與文化的命運一一論王蒙的《活動變人形》.
面對苦難的現身説法一一論張煒的三部長篇小説.
對抗現實的一種方式一一大雪小説札記
民間的意義及其限度一一兼論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
時代文化的壓力與文體規範的變異一一“潛在寫作”文體特徵的一種探討
網絡勃興對文學的挑戰
媒質變化的衝擊與中國當代文學的轉型
後記.

方法與實踐: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序言

美國比較文學家雷·韋勒克(Rcne wcuck)在其《文學理論》一書中論及比較文學學科時曾經説過,“這裏推薦比較文學,當然並不含有忽視研究民族文學的意思。事實上,恰恰是‘文學的民族特性’以及各個民族對這個總的文學進程所做出的獨特貢獻應當被理解為比較文學的核心問題。”①我認為,韋勒克所説的這種民族文學的獨特貢獻,必須放在民族文學間的關係當中,在世界多民族文化發展的動態過程中來看待,即應當在世界文學和文化的多元的、整體的、系統的、變化的過程中來觀察分析之。如果説,現代化本身就包含了所謂先發和後髮型、內發和衝擊型等不同的發展形態,而且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話,那麼,作為對於現代性經驗之表述和探索的文學,同樣應當具備至少兩種不同類型的現代性內涵,它體現在民族文學的總體特徵上,就是表述現代化先發的、強勢的、殖民地宗主國家(民族)的現代性經驗,和後發的、弱勢的、被殖民國家(民族)的現代性經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