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家洲遺址

鎖定
方家洲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第一處考古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加工場,對於當時的石器生產過程研究,如人類行為特點、技術差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中文名
方家洲遺址
地理位置
杭州桐廬縣
佔地面積
800 m²
東西寬約
20-30米不等

方家洲遺址簡介

該遺址位於杭州桐廬縣,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流經此地,呈U字形的大拐彎,形成一個相當面積的三角洲台地,遺址地處這一臨水的台地上。2010年12月2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廬縣博物館聯合組隊在調查試掘的基礎上對方家洲遺址進行了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方家洲遺址出土文物

2010年12月正在發掘的區域,遺址分佈範圍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20-30米不等,總面積1200-18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0.3-1.5米不等。
方家洲遺址 方家洲遺址
“發掘出的石片堆以數量眾多、較為集中分佈的廢棄石片為主,或另伴有石錘、磨石、石砧等加工工具出土。”現場考古人員正在對文物進行清理,據他們介紹,出土石材主要有石英岩和石英砂岩、角巖、流紋岩和少量凝灰岩,除了加工工具、坯料和半成品、殘品和少量成品外,大量的是打製過程中的廢棄石片。
石英質地的從原料到成品是本次階段性考古的又一重要收穫。”在方家洲遺址考古隊領隊方向明看來,方家洲遺址的玉玦製作遺存是繼澳門黑沙遺址制玦作坊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也是對餘姚田螺山遺址河姆渡文化時期葉臘石管、玦製作工藝材料的進一步補充,在早期玉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外,發掘區內並未發現規律有序的柱洞等建築跡象,但是已清理了紅燒土遺蹟三處,其中兩處為燒土坑,燒坑內周壁燒結程度較高,局部呈青灰色,一處燒坑內還出土了一件可復原的粗泥鏟形足鼎。

方家洲遺址史前玉器加工場

方家洲遺址所處的年代是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繁榮興旺、為良渚文化進入文明古國的時代。從該遺址目前的遺物出土情況判定,遺址主體年代約當於浙北地區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崧澤文化階段,距今約5900-5300年,文化面貌上地域特色明顯。
“方家洲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第一處考古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加工場,對於當時的石器生產過程研究,如人類行為特點、技術差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方向明告訴記者,方家洲遺址的整體情況,如涉及到聚落考古的日常生活區域、墓地等內容,以及尤其是分水江流域是否還有更多的石器加工場存在等等,都將被納入到今後的田野考古調查計劃中。
相對於浙北地區的史前考古工作而言,錢塘江中上游的史前考古學探索雖然已做了不少工作,也有一些重要的遺址,但該流域的史前文化面貌、文化譜系並不清晰,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的認識上自然也存在着相當的不足,方家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很好地填補了該地域的考古空白。
“錢塘江流域是浙江古文化的搖籃,遺址的專業性也勢必涉及到原始交換、原始貿易等等屬於古文化交流和傳播領域的課題研究,其意義自不待言。”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斌稱,方家洲遺址發掘目前仍在緊張進行之中,遺址今後的室內整理綜合研究以及科學保護還有待於下一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