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玦

鎖定
玉玦,拼音 yù jué ,注音 ㄧㄩˋ ㄐㄩㄝˊ。佩玉的一種。形如環而有缺口。“玦”、“決”同音,故古人每用“玉玦”表示決斷或決絕之意。 [1] 
中文名
玉玦
屬    性
漢語詞語

目錄

玉玦釋義

佩玉的一種。形如環而有缺口。“玦”、“決”同音,故古人每用“玉玦”表示決斷或決絕之意。 [2] 

玉玦出處

玉製的耳飾,多呈圓環形而有缺口。因「玦」與「決」同音,故古人常以玉玦寓決絕之意。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1] 
《左傳·閔公二年》“公與 石祁子 玦”晉 杜預 注:“玦,玉玦……玦,示以當決斷。”
段成式《酉陽雜俎·忠志》:“九曰玉玦,形如玉環,四分缺一。”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展巾,則結玉玦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攜婢俱歸。” [3] 

玉玦歷史文化

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製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 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新石器時代玉玦 製作樸素,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紅山文化豬龍塊 (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商代玉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釐米,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稜,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 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釐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面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鈎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發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釐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 ,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兇的魔力。從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為家傳之寶或定情信物,甚至認為是君子的象徵。《禮記》曾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憶力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而《説文解字》亦稱玉是“石之美者”,因此人們對玉器的崇高情操可見一斑今天,玉石已成為深受歡迎的裝飾品與藝術品,傳説玉器具定驚、趨吉避凶之效,能保佩帶者平安吉祥、富貴長壽,有深遠寓意。中國人認為玉器可令佩帶者凝神聚氣,而圓形的玉更代表天地之司的和諧圓滿,所以玉環玉扣及玉厄等圓形飾物都非常受歡迎。
古玉器名。玉飾的一種。玦通決。形如環而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作耳飾玉器。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説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鈎弦。
玉玦:滿者為環,缺者玦。玉玦古時多為王侯佩帶,玦者乃遇滿則缺的意思,王侯佩帶是為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滿也不可自以為是。
玉玦 玉玦
馬家浜文化 公元前4500年江蘇省吳縣市草鞋山出土玦是古代常見的玉耳飾,盛行於新石器時代至周代。此玦系青玉琢磨,孔兩面對鑽,器表留有切割玉料的痕跡。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