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城遺址

鎖定
河南方城遺址,太康方城遺址 位於太康縣西北7.25公里處,地屬王集鄉所轄,這裏是個漫圓的高崗地段,南北長2—2.5公里,東西寬2公里,附近地勢較四周高4—5米,遺址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500米,方城村坐落在遺址上面。
中文名
方城遺址
地    點
太康縣西北7.25公里處
時    期
裴李崗、仰韶、二里頭、春秋
文    化
嶽石文化
保護單位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遺址遺址簡介

河南方城遺址,太康方城遺址位於太康縣西北7.25公里處。地屬王集鄉所轄。這裏是個漫圓的高崗地段,南北長2—2.5公里,東西寬2公里,附近地勢較四周高4—5米。遺址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500米,方城村坐落在遺址上面。
文化層堆積厚達10餘米,包含物十分豐富,主要有裴李崗、仰韶、二里頭、商、春秋、一直延續到漢代,裴李崗文化陶片發現不多。仰韶文化遺存分佈在遺址的東南部分,暴露有房基、灰坑、紅燒土和石斧、陶片等。在二里頭文化遺存中發現不少有典型嶽石文化風格的陶片,説明該遺存也存在着嶽石文化。
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方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遺址從周圍斷崖及表面暴露的遺物判定:文化內涵最早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其次是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周漢宋各代遺蹟遺物。方城遺址最特殊的是上述幾個文化層並不是直接疊壓,而是單獨成片分佈。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區分佈在整個遺址的東南部,堆積厚度2米左右,黃褐色沙土,質地較軟,呈顆粒狀。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分佈在遺址的西部,文化層厚2.5米左右,灰色沙土。商周文化分佈在遺址的中部,文化層部分有疊壓關係,厚4.5米左右,灰褐色沙土,土質較硬。漢宋墓葬羣分佈在遺址東部。

方城遺址部分文化

仰韶文化與其它文化沒有直接的疊壓關係,大致可分早晚二期。早期遺物較少,陶器手製佔一定比例,較為粗糙。晚期泥質陶器很成熟,與谷水河二、三期文化相似,屬於秦王寨類型。二里頭文化基本上與豫西相同。商代大口尊與鄭州二里頭出土相似,大體屬於白家莊期。
遺址東南部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暴露有灰坑、古窯遺址,經火燒過的平整地面,屋牆和大量的紅燒土快。土面上散存有細泥陶器殘片、石器。陶器殘片能夠看出器形的人缽、碗、鼎、缸、盆。還有一片仰韶晚期、龍山早期的泥質紅陶方格紋陶片,在仰韶文化層的東面還發現一小枚獸骨化石(石化程度不高),距地表約一米左右。
遺址的西部是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鐮各一把,磨製骨器的磨石一快。陶器殘片較多,可視器形的有盒、豆尊、鬹長腹缸等。脂質多為泥質灰陶,也有少量黑陶。紋飾有藍紋、繩紋、附加堆墳。牛骨、羊骨、豬骨、鹿骨、鹿角、貝殼有大量發現。在北部斷崖處發現有房基,夯層不太清晰。
商周文化在遺址的中部,發現的遺物主要是陶器殘片,能夠看出器形的有缸、盒、鬲、豆等。還發現兩隻完整的大口缸,陶器的火候較高,製法有輪制和模製。胎質有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紅陶,以泥質灰陶居多,器表有細繩紋、粗繩紋、弦紋、附加堆紋等。石器採集有石鏟四件、磨斧一件,除陶、石器外,還發現有鍊銅用的“坩鍋”殘片、鍊銅時殘留下的銅渣、銅礦石一快。在遺址南部的斷崖上,有一段夯土城牆,寬10米,高4米,每層10公分。夯層清晰而堅硬,年代為周代。
漢宋遺物有壺和缸的殘片。另有繩紋小磚、板瓦、筒瓦等。除上述各期文化的遺存外,在遺址上有西部發現一段夯土層;寬15米,高1米。夯層清晰而堅硬,初步斷定為城牆,年代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