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街禮拜堂

鎖定
新街禮拜堂位於思明區台光街29號,別稱“中華第一聖堂”,始建於1848年,是我國第一座基督新教教堂 [2-3]  。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2年美國歸正教會和美以美會派牧師到廈門傳教,廈門成為鴉片戰爭後除廣州之外最早傳入基督新教的城市。
美國傳教士最初在水仙宮寮仔後(今同文路水仙路附近)租賃民房開設“佈道所”傳教,後因教徒增加,乃於1848至1849年在新街仔(即台光街現址)建成一座磚木結構的禮拜堂,佔地面積約860平方米,可容納350-400人禮拜。除正堂外,還有小禮拜堂、牧師樓、傳道樓等附屬建築物。
中文名
新街禮拜堂
別    名
中華第一聖堂
始    建
1848年
位    置
思明區台光街29號

新街禮拜堂設計工藝

1930年,因教堂屋頂坍塌,於1933年將其拆除重建,1935年竣工。新教堂聘請上海著名設計師設計,召請國內著名的惠安石匠、上海泥水匠、温州木匠施工,選用南洋進口的柚木,共耗資32000多兩白銀。建築經費全由廈門教徒及旅居南洋的教徒捐資。
三角形山牆上鑲有一塊橢圓形大理石匾,上鐫三行鎏金文字“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AD1848”,落款為“耶穌降生一千八百/四十八年/道光廿八”。山牆上方建有八稜形攢尖頂鐘樓一座,頂上有紅色十字架。鐘樓內置1848年始建時購置美國的一口大鐘。

新街禮拜堂流傳歷史

教堂系磚石結構西式建築,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禮拜堂主樓面寬16米,進深23.70米。底層為石砌地下室,原為學校教室及禮堂。磚砌禮拜堂居於其上。堂前廊台上有六根高6.50米的白色圓柱,正立面有大門三個,中門兩側分別鑲有1933年禮拜堂重建奠基及1935年落成時中華基督教全國總會所贈石刻兩方,一題“中華第一聖堂”,另一題“耶和華駐蹕之所”。原石刻毀於“文革”期間,現石刻為1980年重新制作。
該堂除“文革”期間停止活動外,自始至終保持着每週的禮拜事奉。信徒旅居海外幾十個國家。

新街禮拜堂文物研究

1982年由廈門市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由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