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橋村

(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新橋村)

鎖定
新橋村;又稱“仙橋”隸屬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北24.5公里處。全村皆一姓李、現人口約1900人,村民多出外經商務工,部分留守以農為業。南宋末年,李氏涵江公由福建省莆田縣移民入潮創寮東村,族裔於明代分衍至此創村定居。村西有大石板橋一座,橋板上有一形似足印的陳跡,傳説橋為仙人所造,故名仙橋、解放後改稱新橋。村聚落呈塊狀分佈,建築多為傳統貝灰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有耕地532畝,原主產蕉柑,現大多以綠化苗木及果蔬等作物為主。有小學1所有鄉村公路通南溪鎮墟,接入縣道108線。
中文名
新橋村
外文名
xinqiao village
別    名
仙橋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粵東地區
地理位置
在普寧市區北24.5公里處
電話區號
0663
郵政編碼
51534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900人
機    場
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火車站
普寧站
車牌代碼
粵V
方    言
潮汕話

新橋村地理位置

新橋村地理位置 新橋村地理位置
新橋(Xīnqio)行政村位於普寧市區北24.5公里處、人口0.19萬。
明景泰年間,由閩籍移民遷此定居。
村西有大石板橋一座,橋板有一形似足印的陳跡,傳説橋為仙人所造,故名“仙橋”解放後曾一度稱新橋。
聚落呈塊狀公佈建築多為三合土結構平房,有耕地532畝、主產蕉柑。
亦有部分村民往珠海、深圳等地務工經商。
有鄉村小學1所,新橋村是普寧蕉柑、淮山、生薑主產區之一。 [1] 

新橋村地理環境

新橋村在東西走向呈長方狀的南溪鎮中軸線上偏西偏北,其東為南溪鎮區、南溪村、鍾堂村南接新方村、西與潮尾村為鄰、北有北溪村。
榕江內河在村前即西側經過,並有小支流環繞村內。
村中心地方是三面環水的老寨所在,這一個複合式的寨圍,由東厝、西厝兩個寨組成。
東厝是一個坐西朝東略偏北的寨子,其內是一座五開間三進式的公祠建築,公室左右有火巷包,寨四面又有厝包、正中設有寨門,門前路下是一口連接河流的大池塘、寨後有巷門通往西厝。
東厝內埕的南側現存有一副官旗墩,石質旗夾基本完好,其上依稀可辨有:……六十年……舉人……三世孫芳菲豎立,這是一副文科官旗,據史所載的普寧科舉錄資料有:李芳菲,乾隆三十年(1765 年)乙酉科, 府志記海陽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 道光《廣東通志》記乾隆六十年(1795 年)乙卯科。
此三處記錄,即乾隆六十年乙卯科無疑了!可惜,關於李芳菲舉人的資料,並無更進一步,問起村民也無從説起。
東厝主座公室為新橋始祖廳,不知創建於何年代,現代有進行過重修,在其後廳牆壁上嵌有一方民國十三年的碑刻,從依稀可見的文字上看,這是一方關於祖廳中神龕內各層神主牌位次序的規定及其他。
西厝與東厝背靠背,為坐東朝西略偏南走向,其內有三座建築並排,中間為二落式五間過,南北座為四點金,其中北座門上匾額塑瓊暉廳;寨左右前均有厝包,內埕前正中設有寨門,門前路下是榕江支流。
在西厝內埕的西北角,同樣有一座完好的官旗墩,可惜旗夾上文字已難辨認,倒是可知為一副文科官旗。
在東厝西厝相連的地方北側,有一座朝而建的四點金鴻馨公室,其前方則為寨池。
老寨的北側有四座寨圍厝局,其中最靠近的是東北角上的仁和裏,其坐東朝西,內有一座五間二進的政祖公廳,其後則為一座五間過。
政祖公廳北側是二街四座下山虎,寨四面均有厝包,西南角及東北角各設有寨門。
老寨南側是現村中最主要的區域,這裏有南北並列的永和裏寨、盛安裏寨,有位於永和裏盛安裏西側的一街七座五間過兼雙包火巷,有若干臨村道而建的鋼筋水泥樓房,有玄天上帝廟、博濟古廟還有仙橋學校,當然還有一些零散而建的厝座。
永和裏坐南朝北,內主座為志政祖祠,左右為四點金祖廳,左右有火巷包,左右後三面有寨內,內埕前是寨前,左右則為兩個朝東西的寨門。盛安裏,主座是五間二進的開隆祖廳,左右雙重火巷包,寨四面均有厝包,寨前設有一寨門。
元天上帝廟和博濟古廟南北並列,均坐東朝西,兩廟均為一間式廟宇建築,前者內奉祀玄天上帝,為面闊一間並無前牆後者面闊二間,設一大門,內奉祀南面神王,至於博濟為何意?或為原村名?或吉意?兩廟正對的地方,就是村因而得名的仙橋所在!
這古石橋面寬有三板,有二節,橋下有三座橋墩。
傳説橋是古時仙人於要隘之大河上驅石而成,以此便利兩岸民眾往來。
如今的仙橋不知道修建於何年,比較耐人尋味的地方,在其下方橋墩邊支立有一塊石板,站在岸邊,可以很清楚看到:……基裏寶塔……至於其他則無法辨認!此前這石碑原來是什麼地方的?而勒石內容及作用? 在古橋的北側相鄰一米之處,現已經修建有大橋一座,交通更為便利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