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明劇場

鎖定
新明劇場,是蒲殿俊在1923年出資在北京香廠路蓋的一座相當現代化的新型劇場,乃為使“人藝”(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學員得到舞台實習的機會,後劇場被燒燬。1923年5月19日,蒲殿俊率領“人藝”的學生向社會作第一次公開實習演出。蒲殿俊在新文化運動中,最大最突出的貢獻是他所積極從事的從傳統舊戲向現代戲劇的改革工作。
中文名
新明劇場
創辦地
北京

新明劇場人物信息

演出的是由陳大悲編劇的《英雄與美人》。由女生吳瑞燕飾演土娼,在北京開創了男女合演的新風。同時,試行對號入座辦法,改進了劇場管理。1926年,默片時期的豔星楊耐梅在北平新明劇場登台,票價比梅蘭芳還要高,居然天天滿座。原因就是楊耐梅久在銀幕上出現,但一直未能開口説話,現在即便唱的是北方人聽不懂的粵劇(楊耐梅是廣東人。)觀眾也受好奇心的驅使而趨之若鶩。

新明劇場藝戲劇專門學校

1922年冬創辦於北京。校長蒲伯英,教務長陳大悲,魯迅周作人、梁啓超、汪優遊等為校董。學校以提高戲劇藝術、造就戲劇專業人才、輔助社會教育為宗旨,招收中學畢業和有同等學歷的男女青年為學生,學制3年。主要課程有劇本實習、動作法、戲劇史、編劇術、佈景術、化妝術、雄辯術、音樂原理、跳舞等。表演技術課大多由陳大悲擔任。為引導學生重視舞台實踐,學校先後舉行過12次公演,演出熊佛西的《新聞記者》,胡適的《終身大事》,陳大悲的《幽蘭女士》、《良心》、《英雄與美人》,蒲伯英的《道義之交》等劇。1924年因經濟困難和人事糾紛而停辦。
蒲殿俊創辦的人藝戲劇專門學校,本着力圖造就一批職業的高尚的戲劇人才的宗旨。進入該校學習的四十餘名學生,不但不付學費,學校還管吃管住,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是很新很科學的。

新明劇場改革

1921年5月,沈雁冰、鄭振鐸、歐陽予倩、汪仲賢、何一岑等十三人,在上海組織了一個“民眾戲劇協社”,他宣稱“當看戲是消閒的時代現在已經過去了”,戲劇“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個槍子,又是搜尋社會病根的X光鏡”。他們準備編印《戲劇》月刊,藉以發表自己的主張,“介紹西洋學説”。
與蒲殿俊相交甚厚的著名現代戲劇家陳大悲(也是“民眾戲劇協社”的發起人之一)將這個協社的宣言帶給蒲殿俊。蒲殿俊看後十分興奮,但他認為這還不夠,還不足以表明他們決心改革中國傳統舊戲的基本思想,還不足以團結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蒲殿俊認為,“戲劇是引導人類向光明路上去的一顆明星,是打破舊中華傳統的種種偶像的一利器,是開墾世界的、人類的、‘新中華’的一柄長鋤。和其他新學問新事業一樣,很值得,而且應該用多數量的精力去改革它,創造它,無休無限地去發展它”。
蒲殿俊與陳大悲,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建立起了“新中華戲劇協社”,由蒲殿俊和陳大悲負責總聯絡,協社在國內外共有四十八個團體社員,人數達兩千人以上。他們兩人共同發表了《新中華戲劇運動的大同盟宣言》,宣言寫道:“戲劇是研究人的一種最簡便,最明顯的方法、手段或是道路;人改造了,社會自然也就改造了”。宣言中,他們宣稱:“我們的目的是使退化的迷信戲早早絕跡於中國的劇場,早立基礎在我們這新中華國土內”。
蒲殿俊不僅在理論上積極主張戲劇改革,而且能不遺餘力地身體力行。1922年在北京,他出資創辦了人藝戲劇專門學校,以培養從事新戲劇的人才。蒲殿俊雖然不贊成一般的商業的營利戲劇,但是他主張提倡職業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