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駝背躄魚

鎖定
駝背躄魚(學名:Antennarius dorehensis)是躄魚科、躄魚屬的一種魚類。多數體長在30毫米以下,最大個體為51毫米。體粗短,卵圓形,側扁,腹部突出。尾柄短,尾柄長小於尾柄高。頭較大,頭高和頭長几相等,前端圓鈍。吻較短,吻長大於眼徑。眼小,側上位。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短管形。口大,上位。鰓孔小,呈圓孔狀。鰓耙退化。皮膚無鱗,但密被細小的皮棘,皮棘均呈雙叉形。背鰭2個。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七至第八鰭條下方。胸鰭位於體側下方,假臂狀構造發達闊。腹鰭喉位,較小,最後1鰭條分支。尾鰭圓形。液浸標本灰褐色,頭部及體側具稀疏的白色小圓點,第二背鰭第九至第十鰭條下方具一大於眼徑的黑色圓斑,邊緣色較淺,有些個體該圓斑不明顯。第二背鰭灰黑色,邊緣白色。臀鰭黑色,具小白點,邊緣白色。胸鰭、腹鰭鰭條白色。尾鰭黑色,具小白點,邊緣也呈白色,尾鰭基部和尾柄相接處具一灰白色細長橫紋。腹膜黑色。
駝背躄魚是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生活水層自表層至2.4米左右。駝背躄魚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釣餌(Esca)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分佈於印度洋非洲東海岸至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Tahiti);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大溪地,北至日本,南至新幾內亞。在中國分佈於西沙羣島海域及台灣沿海(西部、南部、綠島及蘭嶼海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駝背躄魚
拉丁學名
Antennarius doreh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鮟鱇目
亞    目
躄魚亞目
躄魚科
亞    科
躄魚亞科
躄魚屬
駝背躄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leeker,1859

駝背躄魚形態特徵

駝背躄魚
駝背躄魚(9張)
背鰭Ⅲ,12-13;臀鰭7;胸鰭9-10;腹鰭Ⅰ-5;尾鰭9。
多數體長在30毫米以下,最大個體為51毫米。體長為體高1.7-1.8倍,為頭長1.6-2.0倍。頭長為吻長6.3-9.5倍,為眼徑9.1-13.4倍。
體粗短,卵圓形,側扁,腹部突出。尾柄短,尾柄長小於尾柄高,尾柄高為尾柄長2.1-3.0倍。頭較大,頭高和頭長几相等,前端圓鈍。吻較短,吻長大於眼徑。眼小,側上位,眼間隔寬突,眼間隔寬為眼徑1.7-2.5倍。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短管形,位於吻端,後鼻孔圓形,無鼻瓣,位於眼前方的吻部背緣。口大,上位,口裂幾呈垂直狀,下頜突出。上下頜、犁骨、齶骨均具齒,頜齒尖鋭、細長,多行使用;犁骨齒叢較大,2塊,呈帶狀橫列;愕骨齒叢較小,每側1塊,縱帶狀。唇發達,下唇邊緣具一些皮須狀突起,下頜聯合部的下唇中間的皮須呈扁三角形,較大。鰓孔小,呈圓孔狀,位於胸鰭基底的下方。第一鰓弓背部(上鰓骨部分)無鰓絲,腹部(角鰓骨、下鰓骨部分)僅前半部具鰓絲,鰓絲髮達。鰓耙退化。
皮膚無鱗,但密被細小的皮棘,皮棘均呈雙叉形。第二背鰭棘後方的皮膚粗糙,具皮棘,無光滑的凹陷區。側線不明顯,由一些側線孔連接而成。除口唇周圍有一些皮須狀突起外,頭體均無皮須突起。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3鰭棘,第一鰭棘形成吻觸手,細竿狀,位於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吻觸手長約為體長的5.0-9.5%,短於或約等於第二鰭棘長;擬餌體呈長卵圓形的皮瓣,無絲狀突起,末端尖出,與吻觸手呈直角排列;第二鰭棘緊接在第一鰭棘後方,鰭棘粗強,基部為皮膚所包,其長約為體長的6.8-11.3%,鰭棘前面、側向及後面基部均被有皮棘,較粗糙,第二、第二鰭棘間無凹窩;第三鰭棘較長,為體長的18.7-29.3%,約為第二鰭棘長的2倍,全為皮膚包埋,呈三角形隆突。第二背鰭較長大,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前部鰭條不分支,最後4~6鰭條分支。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七至第八鰭條下方,均為分支鰭條。胸鰭位於體側下方,假臂狀構造發達,埋於皮下,鰭較寬闊。腹鰭喉位,較小,最後1鰭條分支,其餘均為不分支鰭條,在頭的腹面作水平狀向兩側伸展。尾鰭圓形。
液浸標本灰褐色,頭部及體側具稀疏的白色小圓點,第二背鰭第九至第十鰭條下方具一大於眼徑的黑色圓斑,邊緣色較淺,有些個體該圓斑不明顯。第二背鰭灰黑色,邊緣白色。臀鰭黑色,具小白點,邊緣白色。胸鰭、腹鰭鰭條白色。尾鰭黑色,具小白點,邊緣也呈白色,尾鰭基部和尾柄相接處具一灰白色細長橫紋。腹膜黑色。 [3] 

駝背躄魚棲息環境

駝背躄魚是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生活水層自表層至2.4米左右。 [3] 
駝背躄魚 駝背躄魚

駝背躄魚生活習性

駝背躄魚會引誘獵物靠近。魚餌在它的頭頂,就在它非常大的向上的嘴上方。魚餌是由背鰭的第一根脊椎組成的。脊柱被修飾成桿狀或莖狀(稱為刺毛),頂端有一個類似蓬鬆的肉質,這個吸引人的釣餌(Esca)還會扭動、抽動和揮動,因此看起來像是無助和美味的小雜菜。而駝背躄魚本身卻一動不動,看起來就像另一塊石頭或其他無害的東西。不知不覺試圖吃下釣餌的生物反而被駝背躄魚魚吃掉。獵物通常被駝背躄魚的大嘴一口吞下。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裏,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張大嘴巴,成為動物界捕捉速度最快的魚之一。 [4] 

駝背躄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非洲東海岸至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Tahiti);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大溪地,北至日本,南至新幾內亞。在中國分佈於西沙羣島海域及台灣沿海(西部、南部、綠島及蘭嶼海域)。 [3]  [5] 
駝背躄魚分佈圖 駝背躄魚分佈圖

駝背躄魚繁殖方式

駝背躄魚春季產卵, [6]  所產之卵,形成絲狀團狀,具有漂浮力。 [5]  躄魚家族的一個獨特特徵是,將擠出的卵包裹在帶狀浮力的粘液團中,稱為“卵筏”。這種結構可以作為在遠距離上運輸大量卵的一種手段。在產卵之前,雄性和雌性分別穿過底部,雌性在前,雄性在後部。雄性的鼻子通常與雌性的排氣口直接接觸。在此期間,雌性魚會因產卵而腫脹,通常會膨脹到正常大小的兩倍。兩魚衝向水面,卵塊從雌體中排出。在接下來的幾周裏,這種魚可能會產卵好幾次。 [7] 

駝背躄魚主要價值

駝背躄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