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奧地利學派

鎖定
新奧地利學派是現代經濟學中堅持自由放任經濟主張的一個經濟學派。因其主要代表米賽斯、哈耶克等均為奧地利人而得名。他們認為,在經濟社會中,為資源有效配置必不可少的信息是十分分散的,只有自由競爭的市場制度,才能使這些分散於無數經濟活動參加者之中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自由競爭的市場制度不可替代,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會損害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破壞資源的合理性。他們力主國家徹底放棄對經濟的干預,甚至放棄發行貨幣的權力。在國際經濟關係方面,力主恢復真正的自由貿易。 [1] 
中文名
新奧地利學派
代表人物
米塞斯、哈耶克

新奧地利學派學派簡介

奧地利學派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國興起的產業經濟學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其核心思想在於注重市場競爭的行為性、過程性,這與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取向、芝加哥學派的市場績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實上就是產業組織學中的行為學派。近20年來,這一流派在西方學術界、政治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許多產業政策和反壟斷法規都是依據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制定的。

新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

米塞斯與哈耶克 米塞斯與哈耶克 [2]
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傳統理論並作了一些補充。他們反對馬克思主義,也反對主張國家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提倡自由主義,支持市場自發勢力而反對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常稱之為新奧地利學派,又稱維也納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爾根斯坦等。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活動中心最初設在維也納大學,故此得名。

新奧地利學派學派觀點

奧地利學派繼承了舊奧地利學派的傳統,致力於經濟行為、資本理論、經濟週期理論、貨幣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新奧地利學派行為理論

奧地利學派認為,古典的價值理論過於狹窄,因為它們只注意對利潤的分析。因此,主張把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理論改造成行為選擇理論,使經濟學變成一門行為科學。那麼經濟學就要研究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本身,它的陳述和命題是演繹形式的,不依賴於實踐的和歷史的理論。在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中,對策是一般的行為方式,贏者獲得利潤,輸者陷於貧困。一個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處等於他人的損失。這一理論對於解釋寡頭壟斷者的行為有一定的幫助。

新奧地利學派效用理論

在行為理論的指導下,新奧地利學派試圖修補奧地利學派的基數效用論。承認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後利用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來解釋效用。他們認為,經濟當事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其目的的實現是通過交換來進行的。交換就是以比較不滿足的狀態去換取較滿足的狀態,為了得到前者就必須放棄後者,如果交換的結果是前者大於後者,那麼經濟當事人便在交換中獲得好處。當經濟當事人停止這種交換時,經濟當事人的效用滿足便達到了最優。

新奧地利學派貨幣經濟週期理論

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週期是貨幣因素引起的。在貨幣經濟中,由於銀行系統可以自行創造出流通手段,從而可能引起貨幣的緊縮和膨脹。另外,在生產部門,資本化的生產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產資料(勞動和土地)不是用來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用來生產未來消費品。採用這種生產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產資料獲得更多的消費品。如果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需求總量相對於消費品的需求總量增加時,就會發生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如果前者相對於後者減少,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過渡。由於貨幣經濟中,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相對需求總量受到信用擴張和收縮的影響而時常變動,這樣就會導致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經濟危機。
可見,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擴張和收縮。據此,新奧地利學派主張,保持貨幣中性,就是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資本化程度不發生影響。

新奧地利學派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奧地利學派竭力維護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該學派認為,當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是國家干預所造成的。根據貨幣經濟週期理論,國家利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會導致經濟週期。同時,由於政府的貨幣壟斷權的存在,私人部門自由活動的條件受到限制,從而妨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使得市場信號不能傳到消費者那裏,形成失業。既然通貨膨脹和失業都是政府控制貨幣發行權來干預經濟的結果,所以醫治滯漲的手段就是要放棄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恢復自由銀行制度

新奧地利學派反對社會主義

奧地利學派否定社會主義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並認為計劃經濟是對人性的奴役。在他們看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經濟行為之上,而合理的經濟行為又以合理的價格和成本的計算為依據。然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國家所控制,沒有要素市場,也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的機制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於社會主義的企業沒有利潤的動機,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結果必然是資源的浪費。因此,社會主義被合理經濟制度所拋棄。

新奧地利學派學派發展

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在新自由主義陣營中屬極端。
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分支。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門格爾、維塞爾和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而得名。他們都採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又稱“心理學派”。19世紀後半期德奧經濟迅速發展,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奧地利學派用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歸結為慾望的滿足,把整個社會看作個人活動機械的綜合。該學派創始人門格爾提出經濟學應研究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展開預籌活動的條件,應特別注意“關於生產物和其生產要素”的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繫的研究。”他從人們對財富滿足慾望的強度來主觀評價價值,提出“慾望滿足遞減率”。繼他之後,維塞爾提出“邊際效用”一詞。強調財富價值的本質和尺度是主觀的。從而反對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隨後龐巴維克提出“時差利息論”,把資本主義社會利息的產生歸結為人們在現今和未來兩個不同時間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差額。奧地利學派宣揚的“邊際效用”、“時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觀點,為後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學派所接受,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主義,不贊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通常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