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型火不思

鎖定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很重視民族音樂遺產的繼承和發掘工作,使古老的火不思重獲新生。
中文名
新型火不思
特    點
音響洪亮、渾厚,音色優美
類    型
樂器
新型火不思 新型火不思
20世紀60年代初期,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的制琴師們,與內蒙古歌舞團、內蒙古直屬烏蘭牧騎的音樂工作者拉蘇榮、青格勒圖等人合作,開展了對火不思的研製工作,在傳統火不思的基礎上製作成功新型火不思。樂器造型設計符合蒙古民族的傳統習慣,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琴首頂端猶如箭筒,其上雕出一張搭箭的滿弓,琴頭左側並列的四個琴軫,形如四根箭翎。共鳴箱呈扁葫蘆狀,內腔較傳統的音箱增大近兩倍,不再採用硬木為背、面部蒙皮的傳統工藝,改為全木製的共鳴箱,選用質松紋細的桐木薄板作為面板,背板和框板則使用質地較硬的色木製作,面、背板中部都做拱形凸起,由於對背板木材採取了提琴製作工藝那樣的徑切、對拼,呈現出美麗的髓線紋理,猶如放射狀光芒。在音箱的邊緣部分,繪有蒙古族人民喜愛的花邊飾緣。面板中下部兩側,開有民族圖案雲朵形的音孔。吸收某些絃樂器的設計,在音箱中增加了音梁,使發音集中,音響洪亮、渾厚,音色優美。為演奏和攜帶方便 ,縮短了琴桿,在琴頸上增設了紅木指板。為發揮演奏、伴奏中的民族特色,在指板上粘有24個~26個骨制音品,品上嵌有銅製品峯,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軫系弦的一端,採用可微調的齒輪銅軸,張四條尼龍鋼絲絃。已製成系列火不思,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種形制, 四條琴絃都按五度關係定弦,低音火不思為:c、g、d1、a1,中音火不思比低音火不思高一個八度,高音又比中音火不思高一個八度,總音域c—c4,達四個八度。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青格勒圖用新型火不思演奏了蒙古族傳統樂曲,受到聽眾的歡迎和好評。這一成功之作,亦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演奏時,奏者可坐奏或立奏,將琴身橫於體前,琴首斜向左上方,共鳴箱置於右腿近腹處或挾於右腋下,左手持琴,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均可按弦,右手執骨制撥子或拇指、 食指戴假指甲彈奏。其指法有彈、挑、雙彈、雙挑、拂、掃、分掃、滾、敲、打、連掃等,可彈雙音或三、四條弦上的和聲。這種新型火不思,發音清晰、明亮,音響圓潤、淳厚,音色柔和、優美,富有遼闊草原之情調。可用於彈唱、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獨奏樂曲有 《阿斯爾》、《森吉德瑪》、《小黃馬》、《黃旗阿斯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