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鎖定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建軍廣場的環島中央(建軍路與解放路交匯處),是鹽城最顯著的城市地標與精神象徵,俗稱“大銅馬”。
1986年,鹽城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而建立的。自1986年9月建成以來,一直是鹽城這座英雄城市的的光榮標誌。鹽城人對“大銅馬”的感情很深,自2007年“大銅馬”整修過後,“大銅馬”變得更加漂亮。
2010年3月,為建設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大銅馬”暫時移位至建軍廣場東南角處,2018年9月,“大銅馬”復位工程啓動,2018年10月1日,復位後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重新矗立在了建軍廣場環島中央。
2019年9月25日,嶄新的“大銅馬”雕像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亮相革命老區鹽城。 [1] 
中文名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俗    稱
大銅馬
建立時間
1986年9月
位    置
建軍廣場
總高度
10.12米
舊地名
中市橋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簡介

鹽城大銅馬
鹽城大銅馬(12張)
從“中市橋”、“忠字塔”、“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到“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隨着歷史的積澱和造化,鹽城有了一個定海神針一樣的城市基點,城市的四方從這裏開始,鹽城的零公里在這裏。
一到雙休日,噴泉就會準時打開,遠遠就能聽到清脆的水聲,清新宜人。在陽光映照下,噴泉水花四濺五彩繽紛,在夜晚的霓虹輝映下顯得分外迷人。每逢重大節日,花團錦簇氣球環繞,給人眼前一亮心頭一熱的感覺,“大銅馬”已經成為鹽城標誌性文化名片。
塑像是根據新四軍老戰士管文蔚的具體設想,由時任全國城市雕塑規劃小組副組長、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王克慶教授創作設計: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繮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太陽昂首前進,象徵新四軍東進,開闢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塑像高4米,長3.8米,重3250公斤,為青銅澆鑄而成。塔上刻有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背面朝西,上刻由張愛萍上將審定的碑文,已故書法家鮑審手書。作為鹽城這座英雄城市的標誌、鐵軍精神的象徵,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建成後一直放置於建軍廣場,由此這裏也成為鹽城市民心目中老城區的中心座標點。多年來,鐵軍雕塑一直是鹽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以新四軍紅色文化為特色的鹽城城市名片
“大銅馬東臨黃海,西襟淮揚,位於裏下河下游的鹽城,河網密佈,地勢平坦。鹽城市中心,解放路、建軍路兩條主幹道的交會之處,有一座被鹽城市民親切稱為“大銅馬”的雕塑。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繮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朝陽昂首東望。 “大銅馬”坐落的十字路口,是鹽城公路“零公里”起點。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館長孫國棟的心中,“大銅馬”更像一個時空座標,和與其東西相望的新四軍紀念館與泰山廟新四軍指揮部舊址一起,串成了這座城市抗戰中浴火重生的歷史軌跡。 [2]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大銅馬”搬家

鹽城大銅馬 鹽城大銅馬
2009年,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新一輪的沿海大開發中,鹽城的城市定位上升為沿海特大中心城市,解放路作為鹽城市區南北軸線道路,在全面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將開通蘇北第一條快速公交線路(BRT)。在這樣的背景下,原街心公園和銅馬雕塑佈局已不適應新時期城市交通及環境建設的發展需要,尤其是紀念塔地處交通島中心,不利於城市交通組織,因此,鹽城市政府決定對紀念塔實施遷移異地保護。
新址位於原址東南方建軍廣場(原街心公園)。原總高度約10.3米的塔將提高至15.0米。其中,塔基座為石砌台基;塔體採用簡潔的台形幾何形體,高度10.12米,寓意新四軍建軍紀念日10月12日,塔頂將原新四軍騎馬東進的雕塑移至此位;塔後設兩片對稱的浮雕牆。整個紀念塔除新四軍戰士騎馬銅雕外,均採用灰白色毛面花崗岩飾面。 [3]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大銅馬”復位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大銅馬”是鹽城這座紅色之城的地標,承載着幾代鹽城人的情感與記憶,原來位於老城區建軍路與解放路的交匯處。2010年,為了建設蘇北第一條快速公交線路(BRT),“大銅馬”暫時遷移到了新建軍廣場。2018年9月4日晚,鹽城市民普遍關注的“大銅馬”復位工程開始施工。時隔8年,鹽城最具象徵性的城市地標迴歸原位。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