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鎖定
茶陽大埔會館成立於1858年,是新加坡歷史悠久的客家會館之一,1890年創設“回春館”,是第一間宗鄉會館設立的醫社。1906年,創辦啓發學堂(現啓發小學),1936年創辦大僑小學(2019年併入靜山小學)。 [31] 
會所曾幾次搬遷。2000年11月開始,耗資280萬元重建會所。2002年7月,八層樓高的會 所“茶陽大廈”竣工,並恭請時任副總理李顯龍鄉賢主持大廈開幕禮。新大廈全部自用,會員近1500餘人。 [30] 
中文名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外文名
Char Yong (Dabu) Association Singapore
成立時間
1858年

目錄

新加坡茶陽會館大樓變遷
新加坡茶陽會館大樓變遷(1張)
茶陽大埔會館成立於1858年。1890年創設“回春館”,是第一間宗鄉會館設立的醫社。1906年,創辦啓發學堂。 戰前會員人數曾高達5000餘名。會所曾幾次搬遷。2000年11月開始,耗資280萬元重建會所。2002年7月,八層樓高的會 所“茶陽大廈”竣工。新大廈全部自用,分別作為禮堂、辦公室、文物館、圖書館、客家文化研究資料室、卡拉OK歌唱 廳以及健身設備等用途。此外,文物館內特別設立“李光耀資政專櫃”。會員近1500餘人。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願景

成為一個朝氣蓬勃,與時並進,傳承並弘揚大埔的文化與精神的客家會館。 [30]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使命

有系統的繼承,宣揚和加強大埔的傳統文化,吸取融合其他族羣的精粹,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客家社羣。 [30]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大事記

1857年,清咸豐丁己年冬創建本館。
1890年,設立”回春館”,位於美芝律456號。 [1] 
1906年,劉春榮、張讓溪等發起捐資創辦啓發學堂。劉春榮為首屆總理。租陸佑街店屋為校舍,聘李辰五為校長。 [2] 
1911年,會館董事部總理藍鏡清等,將北京街館屋添建三層樓,闢為教室,遷啓發學堂於館內。
1918年,民國7年,本館辦事處及啓發學堂遷入禧街31號。
1919年,遷”回春館”於馬裏士他律363號,改名為”茶陽回春醫社”。
1936年,會館董事部改組,張進之為總理,確立會館直屬辦理啓發學校、回春醫社。 [1] 
1937年,張夢生、李煉秋、林師萬、陳翰新等,購得禧街29號啓發學校隔鄰店屋1間,轉讓於本會館,遂奠定館校合一的基礎。公推4人為受託人。 [3] 
1938年,本會館遷入禧街新址。 [29] 
1941年,館校均毀於日軍炮火。 [29] 
1947年,董事會會長林師萬等集議購買東陵經禧律30號產業。秋。本館遷入新址,同時復辦啓發學校,聘廖國礎為校長。 [4] 
1952年,進行建校工作。 秋。新校舍落成啓用。由會長張夢生、副會長藍允藏、黃英煊等負責推動。 [29] 
1955年,本館為發展館務及適應啓發學校應用起見,倡議擴建館校,組織”茶陽同鄉擴建館校委員會”,以張夢生為會長,組織籌備委員。 [5] 
1956年,選出常務委員正主席張夢生、副主席黃紹文,財務股主任何啓榮、張慎初,設計股主任謝裕民、黃小品,募捐股主任鍾橋才,總務股主任陳漢捷、張惠民等48名,進行擴建館校工作。集資30餘萬元,擴建為大廈。 [6] 
1958年,戊午年秋成立。大董事為蕭賢舞,經理鍾曾康、副理曹順興等11人。館址:北京街16號。 [29] 
1959年,春。舉行奠基典禮。 冬。舉行落成典禮。 [29] 
1980年代新加坡茶陽會館 1980年代新加坡茶陽會館
1966年,由我國首任總理李光耀鄉賢主持開幕並在館舍內植樹紀念,今已枝繁葉茂,成為茶陽大埔會館歷史永遠的見證。 [7] 
1985年,館址因受市區重建和發展的影響,啓發學校學生人數也日益減少而停辦。教育部在西海岸路50號建一座新穎校舍,保留啓發校名。會館捐獻10萬元。與發展置地合作在館舍地段興建高級”茶陽花園”公寓,會館擁有33%產業主權。 [8] 
1988年,復興第23屆董事會副總務楊雙標介紹芽籠22巷29號一座舊式樓房作為會所。 [29] 
1989年,3月5日,慶祝會館成立131週年,並敦請當時的貿工部長李顯龍准將鄉賢主持開幕。 [29] 
1990年,4月,會館正式接收茶陽花園其中的36個單位的豪華公寓。董事部隨即成立了”茶陽花園管理委員會”。 [9] 
1991年,“茶陽花園”進行內部裝修,並委託產業公司代理出租。 [29] 
1993年,積極推展會務,每逢節日皆舉辦各項活動,拉近鄉親會員與會館的距離。同時也通過在會員不幸逝世時,可以享有會館頒發500元的帛金,聊表心意。會館也不忘品學兼優的會員子女,只要經評委評審合格,都可獲獎學金。會館也頒發獎學金給啓發學校和大僑小學的各族學生。 [10] 
1994年,會館聯同南源永芳集團和中正校友協會聯合主辦武漢漢劇精華的演出,為中正中學籌募擴建基金。會館和中正淵源深遠,陸續為中正中學的捐款前後共達50萬元,因此中正中學特闢一室命名為”茶陽大埔工藝室”,永留紀念。 [11] 
1995年,成立茶陽大埔基金會,嚴格統籌處理會館收益。10月,出席第1屆世界大埔同鄉會,通過這種活動促進繁榮大埔。 [12] 
1997年,10月,第2屆大埔同鄉聯誼會仍在祖居地大埔舉行,為表揚僑賢的功德及對鄉梓的貢獻,特封”大埔榮譽市民”的榮銜。其中會館的會務顧問,正副會長,榮譽會長及名譽會長等有功人士不少。 [13] 
1998年,慶祝會館成立140週年。出版會慶特刊,並組織了大埔文藝慶賀團到新演出大埔漢劇、山歌、漢樂等大埔客家文化精華。在慶典期間完成了為茶陽回春醫社出錢出力的熱心大埔同鄉芳名錄,並舉行勒碑紀念儀式。會慶晚宴在海皇歌劇院舉行,席開140桌,是晚主賓為社體暨衞生部政務次長曾士生先生。 [14] 
1999年,6月3日,成立重建茶陽大廈委員會,由會長楊雙標鄉賢擔任主席,董事張耀光肩負策劃主任的工作。重建費用共達280萬元。 [15] 
2000年,2月17日,登報公開招標重建茶陽大廈。 7月17日,舉行動土儀式。 [29] 
2001年,8月18日,舉行茶陽大廈蓋頂儀式。9月,在楊雙標會長率領下,組團回中國大埔收集文史資料。 [16] 
2000年代新加坡茶陽會館 2000年代新加坡茶陽會館
2002年,2月18日,成立會館五慶工委會,大會主席為楊雙標會長,工委會主席為何南光總務。6月15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下午1時正,舉行茶陽大廈入夥儀式。是晚並舉行新廈入夥全體董事聯歡宴會,慶祝茶陽大廈落成。12月3日,上午11時正,恭請時任副總理李顯龍鄉賢主持茶陽大廈和文物館開幕禮,並由曾士生政務部長陪同。12月4日,在海皇歌劇院舉行”茶陽之夜”聯歡晚宴,大會主賓為曾士生政務部長。是晚筵開150桌,並有來自祖居地家鄉大埔的著名山歌手和本地藝人演出,為茶陽(大埔)會館發展史上添上濃墨畫彩的一筆。 [17] 
2003年,3月17、18日,會館為配合新加坡國家文物館於茶陽大廈主辦了”2003年傳統文化節”。12月12至20日,會館董事部委派由文物股主任何炳彪負責的小組赴台灣苗栗縣參加為期九天的”2003年亞太客家文化節”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 [18] 
2004年,3月6日,茶陽(大埔)會館、武吉班讓客屬公會和豐順會館聯合舉辦”卡拉OK”歌唱班學員交流會。12月5日,本會在茶陽大廈2樓禮堂主辦全國”第一屆客家歌唱觀摩會”。 [19] 
2005年,5月2日,為慶祝新加坡宗鄉總會成立20週年,本會在茶陽大廈2樓禮堂舉辦”客家好歌大家唱-05″。8月13日,茶陽(大埔)會館和茶陽(大埔)勵志社在博覽中心福滿樓聯合主辦聯歡晚宴:慶祝我國40週年國慶、會館147週年會慶和勵志社71週年社慶。 [20] 
2006年,11月19日,與百匯醫療集團簽署10年租約,該集團投入大筆裝修費,將馬裏士他醫院大廈改頭換面,作為日間手術與醫療中心,服務項目有國立眼科中心、內窺鏡檢查、中西醫診所並逐步的開發其他項目。 [21] 
2008年,2月,完成茶陽花園集體出售,獲得豐厚資金。 5月,會館第一次舉辦組織會員大埔回鄉團。 [22] 
2010年,4月17日,在會館舉行“新馬客家人的社會與文化研討會”,來自台灣的7位學者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黃賢強主任發表精闢的演講,出席者約80位,包括來自中國、馬來西亞與本地的文化研究學者與專家、各客家會館領導、青年團員、中文系客家博士生、本會董事與會員,當中不乏學者專家的良好建議,激發與會者從各方面思考,相信對今後會館的發展有提升的積極作用。 [23] 
2011年,會館步入行政更系統化,資金管理更嚴謹、更規範化的道路,茶陽(大埔)基金會引進專業人士為獨立董事,同時成立投資委員會、慈善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及審計委員會,使到基金會的各項決策更具獨立性,增加透明度。與此同時也擬定基金會的願景和使命。 [24] 
2013年,12月27及28日,為了慶祝會館155週年籌備的大型演出—客家文化之夜《客韻繚繞舞繽紛》一一連2晚在加冷嘉龍劇院舉行。特邀來自台灣新竹苗栗的“金滿圓戲劇團”及台北的“美江舞蹈團”來表演,2支表演團帶來傳統老山歌、平板、戲曲、現代客家歌舞、民俗特技等多姿多彩的節目。 [25] 
2014年,7月19日,茶陽客家歌唱團慶祝成立10週年,當晚節目多樣化:四聲部合唱、歌唱團大合唱、歌王歌后表演、幽默小品等。 [26] 
2015年,會館響應政府與民共慶建國五十金禧年,舉辦一系列文化節活動推廣客家文化,彙集各國各地鄉親共聚一堂交流,增強聯繫。口號是“傾聽客家 客家傾聽“。 [27] 
2016年,4月23日,茶陽會館獲得宗鄉總會頒發“2015年度傑出會館獎”, 當晚在宗鄉總會舉行的頒獎禮,何謙誠會長從教育部代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手中接過獎項。會館能獲此獎項,要歸功於2015年舉辦了SG50一系列的文化活動,通過講座、美食、多姿多彩的文化表演,把客家文化帶入校園,帶給大眾。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