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亞歷山大圖書館

鎖定
亞歷山大圖書館 [1]  曾是人類文明世界的太陽,它與亞歷山大燈塔一起,是亞歷山大城各項成就的最高代表。該圖書館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它到底是什麼模樣卻無人知曉。今人只能從歷史文獻的零星記載中瞭解,因為它甚至連一個石塊實物也沒有留下;而大量考古發掘似乎也無確鑿線索。
中文名
新亞歷山大圖書館
外文名
Bibliotheca Alexandrina
始    建
公元前3世紀
牆    體
2米寬1米高
館藏圖書
《中國通史》、《中國藥物大全》

新亞歷山大圖書館建築概況

圖書館達到了既現代又有厚重歷史感的目的。它向地中海傾斜的外部圓形建築據稱是既懷念古時的圓形港口,又聯想到宇宙的模樣。鋼架玻璃的屋頂,和柱頂的四稜透鏡使透入的光線彌散,且隨日光的移動而不斷變化。圖書館的牆體由2米寬1米高的巨石建成,6300平方米的石頭牆上刻滿了阿拉伯文字、圖案、符號,此外還有音樂和數學符號,以及世界各種文化的文字符號;這些圖案均系手工鑿刻而成。館內寬敞明亮,確有傳統圖書館的風範。

新亞歷山大圖書館館藏圖書

最後解決的問題是收集館藏圖書。埃及希望“復活”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並專門收藏埃及的古代珍貴手稿和世界各地的著名圖書。這一問題在世界各國的大力捐助下也得到了解決。通過國際社會各國的幫助,亞歷山大圖書館徵得了大量珍貴圖書、典籍、手稿、書畫和影像製品。這其中包括中國捐贈的如《中國通史》、《中國藥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極有收藏價值的書籍。開館時它已擁有各類書籍20萬卷冊(長遠目標是達到藏書800萬卷冊);視聽資料1萬件;手稿真跡和圖書珍本1萬件;各類地圖5萬件。此外還開通了國際因特網、衞星式信息查詢,並擁有電腦資料亞歷山大圖書館編目、管理、檢索等多種先進手段。
亞歷山大圖書館現已成為亞歷山大的一個新景觀。將一個業已在地球上徹底消失、且遺存資料極少的圖書館“復活”成這個模樣,毫無疑問是國際合作的結晶。埃及人稱它是“埃及瞭解世界的窗口、及世界瞭解埃及的窗口”,並希望它能成為國際間進行文化文明交流的場所。

新亞歷山大圖書館未解之謎

古亞歷山大圖書館焚燬之謎
亞歷山大圖書館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名從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征,先攻佔埃及的尼羅河下游地區,後又征服波斯,飲馬印度河。公元前322年,他年僅32歲就病逝,他建立的橫跨歐非亞三洲的大帝國旋即分崩離析。其部將托勒密·拉加於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宣佈為王,長達三四千年的埃及法老王統治終結,托勒密王朝發端。
托勒密王朝以亞歷山大城為中心,其版圖南至現今的蘇丹,北到塞浦路斯和愛琴海南部。王朝的統治者決意把亞歷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樣的城市,使自己的國家不但成為軍事大國,也成為文化大國。為此,他們仿效希臘,開始修建博學園和圖書館。所謂博學園,大致相當於現代科學院與大學的結合體,是研習科學和藝術的中心。為便於研習活動開展,博學園附近一般總修建有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修建在皇宮中,有寬大的藏書庫,有敞亮的閲覽室。後來,由於蒐羅的圖書太多,而圖書又都是用莎草紙或羊皮紙書寫,體積太大,這個圖書館很快就難以容納,又在離皇宮不遠的奉祀希臘-埃及大神薩拉匹斯的薩拉貝姆神廟中修建一個分館。主館和分館由國王任命的館長統一管理,後人統稱兩者為“國王圖書館”或“大圖書館”。
為把圖書館辦好,從國王到圖書館工作人員都想方設法蒐集圖書資料。他們通過採購、抄錄、租借、翻譯、編撰、騙取等多種手法,很快就蒐羅和收藏了大量書籍的原著、抄本和手稿。數目究竟是多少,説法不一。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執政的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圖書編目人卡利馬科斯説是49萬卷。公元2世紀拉丁文作家格利烏斯則説是70萬卷。這些藏書幾乎涵蓋了亞歷山大帝國及周邊一些國家幾乎所有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的主要著作,計有希臘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來文等多個文種。可以這樣説,地中海沿岸地區當時所有重要文獻幾乎都匯聚到亞歷山大圖書館,使其成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
亞歷山大圖書館是隨着托勒密王朝的興起建立的。而隨着這個王朝的衰微,圖書館的輝煌時期也漸趨結束。問題是,亞歷山大圖書館是何時毀壞、怎麼毀壞的。對此,長期以來有幾種不同的説法,涉及到三場不同的戰爭和因戰爭而點燃的三把烈火。
一場戰爭是羅馬內戰。公元前48年,羅馬將軍尤利烏斯·愷撒為追殺其勁敵龐培來到亞歷山大城,隨後介入埃及女王克婁帕特拉與其弟弟爭權奪利的內戰。愷撒在後來撰寫的《內戰記》一書中説,自己的艦隻不但較少,又被切斷陸上的淡水供應。因此,他不得不對敵人實行火攻,下令燒燬敵人遊弋在海上和停泊在船塢中的船隻。愷撒只是講到這些,而沒有提及火燒戰船是否殃及城中建築。同時代的古羅馬雄辯家、哲學家塞內加到過亞歷山大城,在傳世名著《論心靈的安寧》中説,在愷撒發動的這場戰爭中,有幾萬冊書籍在亞歷山大城遭焚燒。希臘歷史學家巴魯塔裏克則明確地説,愷撒對敵人採取火攻,“大火在軍用船塢蔓延,燒燬了大圖書館”。當時,圖書館藏書已有70萬卷,據説有40萬卷被燒燬。為彌補這一損失,愷撒後來將從其他地區掠奪的20萬卷圖書贈送給克婁巴特拉女王
另一場戰爭是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發動的宗教戰爭。主館遭焚燬之後,位於薩拉貝姆神廟院落中的分館則保存下來。到公元379年,狄奧多西一世就任羅馬帝國皇帝。他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一方面進行武力征討,一方面頒佈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為基督教徒。為贏得這場宗教戰爭的勝利,他大肆迫害異教徒,搗毀其宗教設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毀亞歷山大城所有異教教堂和廟宇。亞歷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長聖·狄奧菲魯斯帶領狂熱的教徒隨即將薩拉貝姆神廟夷為平地。位於其中的圖書館分館難逃厄運,許多書籍或遭搶劫,或被放火焚燒。從此,有六百多年曆史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蕩然無存了。
上述兩場戰爭焚燬了亞歷山大圖書館,這本已確定無疑。可是,八百多年後,卻又冒出一個新説,涉及另一場戰爭,即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對埃及的征服和佔領。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逝世,羅馬帝國分裂,埃及由東羅馬帝國拜佔廷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崛起。642年,阿拉伯軍隊在阿慕爾·伊本·阿斯率領下打敗拜佔廷守軍,攻佔亞歷山大城。三年後,拜佔廷皇帝君士坦丁派兵收復亞歷山大城。隨後,阿慕爾奉命再次出征,於646年初再次佔領亞歷山大城。這都是歷史事實。他的佔領與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存亡有無干系,此後五百多年中無人述及,直到13世紀,才有人演繹出一段有關他的“焚書”故事。
阿慕爾“焚書”之説主要涉及到13世紀出生在古埃及的歷史學家伊本·基夫提。他在所著《賢人史》中説,阿慕爾重新佔領亞歷山大城之後,一位早就同他相識的名叫約翰的文法學家表示,希望得到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阿慕爾遂向哈里發歐麥爾請示,得到的回答是:“把你所説的書先翻閲一下。如果其內容與經書(指《古蘭經》)相同,就無需保存;如果相悖,也無需保存,不妨銷燬。”阿慕爾後來下令,將所有館藏圖書交給城裏的四千多個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燒了六個月之久。
從13世紀以來的幾百年中,阿慕爾“焚書”之説被阿拉伯乃至西方學者反覆引用。直到17世紀,人們開始對此説提出質疑。對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爾“焚書”問題較早提出質疑的,是英國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埃爾弗雷德·喬舒亞·巴特勒(1850-1936)。他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史》中説,那位叫約翰的文法學家活動在6世紀中葉,不可能活到阿慕爾征服亞歷山大城的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大多用羊皮紙書寫,而羊皮紙很難充作燃料。因此,他認為,將藏書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説顯然是虛構。當然,他的觀點也遭到一些人的反駁。但是,支持他的人,從歐美到阿拉伯世界,隨着時間的推移日益增多。美國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菲利普·希提在所著《阿拉伯通史》(1937)中説:“這個故事杜撰得很巧妙,但是與歷史事實不相符。”他認為,最根本的歷史事實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早已不復存在。
那末,伊本·基夫提這位阿拉伯作家杜撰這個故事的目的何在呢?當代埃及歷史學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專著《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存亡》(1990)中的解釋是:當時正值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們對古希臘典籍的興趣倍增。而那些典籍的很大一部分保存在穆斯林世界的圖書館中。因此,這些圖書館就成為歐洲人覬覦的目標。地中海東岸特里波黎城圖書館的藏書,著名穆斯林將軍和詩人奧薩馬·伊本·蒙齊茲的大量私人藏書,先後都曾遭到正在進行東征的十字軍的搶劫。這些事件引起阿拉伯人的公憤,十字軍就反誣阿拉伯人“早就有焚燒圖書的劣跡”。
同時,在同十字軍作鬥爭的過程中,阿拉伯帝國統治者薩拉丁為籌措資金,曾將開羅公共圖書館中200多萬卷藏書和敍利亞城市阿米德圖書館的100多萬冊藏書先後變賣。這不能不招致學人的嚴厲批評。於是,薩拉丁的一些支持者,包括同其關係密切的伊本·吉夫提,就起而為之辯解,編造阿慕爾“焚書”的故事,意在説明歷史上焚燒圖書都算不了什麼,變賣更無可厚非。
現今一些西方學者對阿慕爾“焚書”的故事則另有解釋。他們認為,編造者的本意,很可能是為炫耀阿拉伯人當年打敗強大的拜佔廷帝國的“輝煌戰績”。豈料,這樣的編造不但沒有給阿拉伯人帶來任何榮耀,反而帶來“無盡的尷尬和羞辱”。這一點,肯定是始作俑者始料不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毀於羅馬人發動的兩場戰爭,基本上成為各國曆史學家的共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