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達模式

鎖定
董鷹這樣概括“斯達模式”:以數據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化為手段,把握“兩個市場(採購、銷售)、一個源泉(生產)”,以旬成本電算化為核心,進行兩級控制、兩級制約,促進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事後管理向超前控制的轉變,不斷追求高效益。
中文名
斯達模式
基    礎
以數據信息為基礎
手    段
以計算機網絡化為手段
核    心
旬成本電算化為核心

斯達模式核心內容

維持斯達信息化管理的兩個中心是:數據管理中心,文件管理中心。支持斯達信息化管理的三個網絡是:局部工控計算機網,監控計算機網,管理計算機網。
體制創新是斯達模式形成的前提。黑龍江造紙廠利用合資契機,對產權體制進行了改革,並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運作,明晰了企業產權,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為斯達公司大力進行信息化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機制創新是斯達模式形成的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堵塞了一些人的灰色收入和消極怠工現象。同時,通過深化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開展包括長距離教學、電算教學、計算機模擬訓練在內的全員性立體式教育培訓活動,這些都為提高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管理創新是斯達模式形成的關鍵。首先精簡組織結構和管理人員,實行扁平化管理,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組織保障;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又為企業支撐起了一個高效快捷的扁平化組織結構
斯達公司的信息系統,解決了管理者與生產者信息的不對稱,實現了企業經營的全透明運行。
斯達的經驗表明:企業信息化是與企業原有的產權結構、組織形式、運作模式等諸多利益格局的根本性變革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實質上是一個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的過程。它的可貴之處在於,從我國國有企業客觀實際出發,把信息化運用於傳統產業和傳統國有企業的改造,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企業管理新路子。

斯達模式發源地

黑龍江斯達造紙有限公司
原黑龍江造紙廠自進入市場經濟以來舉步維艱,僅1993、1994兩年就累計虧損3667萬元,外欠8000萬元,還存在較大的潛虧。1996年,新班子上任後,改變傳統思維方式,以“三改一加強”為主題,以企業全面信息化為動力,實現了跨躍式發展。首先,利用合資契機,實現了資產重組,盤活良性資產,做到主、副業分離,成立了極具發展前景的黑龍江斯達造紙有限公司。
其二,改組後的斯達進行了全面改革,徹底克服了機構臃腫、冗員過多、機制不活的弊端,進行了業務流程重組,適應於企業信息化的扁平式組織結構。其三,利用合資和企業多元投資,加之省政府資金的支持,對企業裝備進行較大的改造,從根本上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推進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中,形成了集CIMS技術和ERP先進管理理念於一體的“斯達理念”,並以“斯達模式”推進企業信息化。 [1] 
正是因為信息化系統的實施,從根本上杜絕了成本計價失真問題的發生,而且能精確反映出生產流程各個環節第一時間的情況,噸紙製造成本從1996年的4103元下降到2000年的2842元。
斯達以企業流程再造為突破口,以信息技術為依託,實現扁平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為重點,積極建設“管控一體化”系統,實現精益生產;以實現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為主線,進行信息資源深度開發與利用,起到節能降耗、降低成本的作用。正是由於公司處理好了企業業務流程重組與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係,才使信息系統建設能充分發揮作用,使企業經濟效益連年上升。同時,由於信息系統使企業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1999年公司順利地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又被國家質量管理協會評為全國132家用户質量滿意企業。

斯達模式次時代

斯達模式,曾經被宣傳得如火如荼,中國信息化領域的三大樣板工程,信息化界誰人不知。斯達模式在2000年前後推出,關於斯達模式是否可以在國企推廣複製,曾引發了國內信息化領域沸沸揚揚的討論。“斯達模式可以複製,但是董鷹不可以複製”董鷹笑着對記者説。
斯達模式是斯達造紙成功的昨天和今天。跨國的林場、生產基地管理;企業不斷成長對於信息化的考驗;在企業層面上應用JIT技術……都是對斯達新一輪的考驗。斯達造紙即將走出幾年前那個“斯達模式”的光環,迎來斯達模式次時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