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

鎖定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1856年12月13日- 1920年5月23日),爵號:波耶納騎士,奧匈帝國屬下的塞爾維亞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成功的打破了俄軍對普米熱爾要塞的圍困和阻止了意大利在伊松佐的十一次突破。1918年2月成為奧匈帝國最後一個憑戰功晉升的元帥
中文名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
國    籍
奧匈帝國
出生日期
1856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
1920年5月23日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軍人世家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
1856年,博羅耶維奇出生於克羅地亞烏梅提奇的一個世代從軍的東正教塞爾維亞族家庭,排行老大。其家族世代效忠哈布斯堡王朝,作為軍人為哈布斯堡皇室征戰,到小斯托扎爾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了。從在薩伏依歐根親王麾下對抗路易十四的法軍,到為了瑪麗亞·特雷西婭女王在西里西亞搏殺腓特烈大帝的普軍,然後又在卡爾大公施瓦岑貝格親王麾下戰鬥拿破崙指揮的法軍,在“老爹”拉德斯基的意大利軍團編制內橫行上意大利,最後,小斯托扎爾的父親,亞當·博羅耶維奇,參加了決定現代德國構架的克尼格雷茨之戰,並光榮負傷。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連續晉升

斯維託扎爾·博羅耶維奇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從軍,對他的人生職業規劃來説,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一種順理成章的發展趨勢。彼得瓦爾丁陸軍幼校畢業後,博羅耶維奇進入格拉茨的步兵預備軍官學校深造,1874年11月1日,他以預備軍官身份畢業。
博羅耶維奇 博羅耶維奇
1875年5月1日,結束預官實習的博羅耶維奇被正式任命為陸軍中尉,分配到駐紮在格拉茨的帝國國防軍第52步兵團(匈牙利團)擔任副連長。1878年,他所在的團參加了對波黑的佔領行動,在佔領薩拉熱窩,鎮壓,解散並且繳械當地塞族武裝的行動中,他表現優異,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出身塞族而手軟,因此受到嘉獎。1880年,博羅耶維奇晉升上尉,並被推薦到維也納帝國戰爭學院深造,這是一種信號,標誌着,他已經被軍方上層視為可造之材,通往軍方高層的晉升之路,他已經踏上了起跑線。 1884年,帝國戰爭學院的優等畢業生博羅耶維奇上尉,被吸收到總參謀部擔任科員,這是帝國總參謀部從德國學來的,總參軍官團就是人才儲備團。1885年,他被外放到第63步兵旅擔任旅部的總參特派員,這是對錶現優異的總參下級軍官曆練的一部分,讓他們能夠積累部隊隊部的工作經歷,為將來轉任部隊帶兵主官作準備。1887年,他又一次被推薦到維也納的“瑪麗婭.特蕾薩女皇軍事大學”深造,這是奧匈帝國最高級的軍官大學,培養的是未來的將軍。1889年33歲的他與貴族弗里德里希上校的女兒結婚,1891年,博羅耶維奇以優異的成績從“瑪麗婭.特蕾薩女皇軍事大學”畢業,完成畢業實習後,他於1892年回到總參任職,晉升少校,1895年晉升中校。1896年,獲得“優異”評語的博羅耶維奇得到了他的第一個指揮崗位,他被任命為第17團步兵團第4營營長。在一連串的晉升(第17步兵團副團長,團長,第18步兵團團長,第27步兵師副師長)之後,1898年,他晉升為駐布拉格的第8軍參謀長,兼任第八軍管區軍事部主任。由於在第8軍參謀長和第八軍管區軍事部主任任上,他積極推行總參謀部的未來戰爭計劃,不遺餘力地為將來的戰爭作準備,表現優異,因此,於1904年,晉升少將軍銜,並獲得三級鐵王冠勳章,成為“鐵王冠功勳騎士團騎士”,正式跨入帝國貴族行列。1905年,他得到匈牙利的波耶納作為其騎士封地,其完整頭銜變成了:斯維託扎爾·博羅耶維奇·馮·波耶納,不寫封地單寫姓氏的時候,就是馮·博羅耶維奇。1908年,博羅耶維奇被任命為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守備區司令,並被晉升為中將,獲得利奧波德勳章,從鐵王冠功勳騎士團騎士變成了利奧波德功勳騎士團騎士,封地不變。1912年4月成為第6軍軍長,1913年下半年,他晉升為陸軍步兵上將。1913年12月11日,博羅耶維奇獲得了所有德語區軍人都夢寐以求的榮譽,他得到了自己的團,被任命為第51步兵團榮譽團長。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解圍普米熱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的第六軍部署在東線,在加里西亞戰役奧匈軍整體不利的情況下他表現優異。1914年9月下旬,他受命重建損失慘重的奧匈第3集團軍,他以極高的效率完成了任務。1914年9月29日,德國東線總司令保羅·馮·興登堡命令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的第9集團軍,沿鐵路線向華沙急進,奧匈總參謀部電令博羅耶維奇配合。博羅耶維奇一心要解除普米熱爾的包圍,面對奧匈總參謀部的命令,他必須同時做到兩件事:配合興登堡攻擊華沙和解圍普米熱爾。博羅耶維奇巧妙地選擇從裏帕出發,沿着厝爾塔,繞出一個向西北方向隆起的弧線,進攻俄軍第12和第3集團軍的接合部,這樣,他就能同時威脅到俄軍第12集團軍的左翼和第3集團軍的右翼,而俄軍第12集團軍右翼正在被德軍第9集團軍攻擊,這樣,博羅耶維奇就達到了協助德軍的目的,同時,攻擊俄第3集團軍右翼,又可以達到解圍普米熱爾的目的。
9月30日,奧匈第3集團軍投入進攻,此時,俄軍第12集團軍正被德軍第9集團軍向華沙方向猛推,俄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俄軍第12集團軍左翼在奧匈第3集團軍攻擊下,略作抵抗,就轉身向東北方向逃去。博羅耶維奇立即向右轉,全軍攻擊俄軍第3集團軍右翼。俄軍第3集團軍本來就在普米熱爾要塞下碰得頭破血流,其配置更成問題,全軍圍着要塞部署成球型,側翼掩護部隊稀疏。10月4日,奧匈軍突破俄軍第8軍陣地,第8軍本來是在對要塞攻擊中損失慘重的部隊,因此才調到側翼來修整,沒想到遇到奧匈的生力軍,才2天就被突破。博羅耶維奇立刻指揮奧匈軍向東迂迴,企圖卷擊整個俄軍的側後。
10月5日,俄軍第3集團軍企圖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敵前轉向,將全軍部署由主力向西南轉向主力向西北,對抗奧匈第3集團軍。俄軍的轉向部署混亂不堪,奧匈軍前衞第5騎兵師趁機插到俄軍後側,切斷了俄軍的供應線。匆忙轉向的俄軍在奧匈軍攻擊下節節敗退。在西北方向上,雙方展開逐村爭奪戰,每一個村莊,每一個交通路口,都成為戰場,炮火將房舍夷為平地,將田地炸成彷彿月球表面一般佈滿坑洞的荒原。10月7日,俄軍整個戰線已經岌岌可危,3個軍被重創,而要塞中的奧匈軍也主動出擊,在要塞炮火的掩護下猛攻俄軍。10月9日,俄軍西北方向第62師被殲滅,兩側的第37師和第41師也被驅逐開,整個戰線劐出了個40公里的大口子。同日,西南方向面對要塞的俄軍全線潰退,要不是奧匈要塞守備部隊中的烏克蘭,波蘭和羅馬尼亞部隊作戰不積極的話,俄軍很可能被全殲。10月11日,俄第3集團軍趁着奧匈迂迴部隊還未到位(俄軍阻擊部隊在劣勢情況下作戰十分頑強),沿着桑河河谷,向東北方向退去。奧匈軍勝利解除俄軍對普米熱爾要塞的第一次包圍。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伊松佐騎士

經歷了俄軍1915年2月反攻和德奧軍對戈爾利採的突破後,隨着意大利於1915年5月25日對奧匈宣戰,斯托扎爾·博羅耶維奇帶着第三集團軍的一部分,被緊急輸送到意大利前線。變番號為第五集團軍,他將以10萬人迎擊70萬意大利軍隊的攻擊。總參謀長弗蘭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建議他在補給更為方便的斯洛文尼亞防守,同時監視斯洛文尼亞的異動,他堅持認為斯洛文尼亞人是可靠的,在取得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贊成後,他把主防禦帶設置在伊松佐河流域。
他成功的擊破了意大利在伊松佐河發動的十一次攻勢(伊松佐河戰役),作為伊松佐騎士,他的士兵親切的稱他為“我們的斯維託”。由於他的功績,1917年8月,他成為意大利戰線的總司令,卡波雷託戰役大捷以後,他獲得了瑪麗亞特蕾西婭大十字勳章。1918年2月,他成為帝國元帥。

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無家可歸的晚年

博羅耶維奇之墓 博羅耶維奇之墓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解體,他被任命為匈牙利王國的陸軍部長,主持軍隊復原工作,1919年3月,帝都維也納爆發反哈布斯堡王朝革命,廢黜皇帝卡爾一世,他依然打電報給皇帝宣誓效忠。但緊接着匈牙利也爆發庫恩·貝拉領導的匈牙利革命,政府被推翻。而他的出身地此時被劃歸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他有家難歸,他的私人財產也在運輸在斯洛文尼亞途中被沒收,1920年5月23日,陸軍元帥斯維託扎爾·馮·博羅耶維奇病死在奧地利最南部的克恩頓州一個醫院,死後由前皇帝卡爾一世移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