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

鎖定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由德國經濟學家斯塔克爾伯格(H. Von Stackelberg)在上世紀30年代(1934年)提出的一種產量領導模型。該模型反映了企業間不對稱的競爭。
古諾模型伯特蘭德模型裏,競爭廠商在市場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它們的行為是相似的。而且,它們的決策是同時的。當企業甲在作決策時,它並不知道企業乙的決策。但事實上,在有些市場,競爭廠商之間的地位並不是對稱的,市場地位的不對稱引起了決策次序的不對稱,通常,小企業先觀察到大企業的行為,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德國經濟學家斯塔克爾伯格建立的模型就反映了這種不對稱的競爭。
在斯塔克爾伯格的寡頭理論中,提出了將寡頭廠商的角色定位為“領導者”與“追隨者”的分析範式。一般來説,古諾模型中互為追隨者的兩個廠商勢均力敵。而斯塔克爾伯格的寡頭廠商模型中,一個是實力雄厚的領導者,一個是實力相對較弱的追隨者。
該模型的基本假定條件是,在一個寡頭行業中有兩個廠商,他們生產相同的產品,其中,一個寡頭廠商是處於支配地位的領導者,另一個是寡頭廠商的追隨者;另外,與古諾模型一樣,每個廠商的決策變量都是產量,即每個廠商都會選擇自己的最優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中文名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
提出者
H. Von Stackelberg
提出時間
上世紀30年代(1934年)
提出國家
德國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假設條件

假設廠商1先決定它的產量,然後廠商2知道廠商1的產量後再作出它的產量決策。
因此,在確定自己產量時,廠商1必須考慮廠商2將如何作出反應。
其他假設與古諾模型相同,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模型介紹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是一個產量領導模型,廠商之間存在着行動次序的區別。產量的決定依據以下次序:領導性廠商決定一個產量,然後跟隨者廠商可以觀察到這個產量,然後根據領導性廠商的產量來決定他自己的產量。需要注意的是,領導性廠商在決定自己的產量的時候,充分了解跟隨廠商會如何行動——這意味着領導性廠商可以知道跟隨廠商的反應函數。因此,領導性廠商自然會預期到自己決定的產量對跟隨廠商的影響。正是在考慮到這種影響的情況下,領導性廠商所決定的產量將是一個以跟隨廠商的反應函數為約束的利潤最大化產量。在斯塔克爾伯格模型中,領導性廠商的決策不再需要自己的反應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