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點楔齒蜥

鎖定
斑點楔齒蜥(Sphenodontian)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曾廣泛分佈在新西蘭本島及其周圍的小島上,它的長相類似於兩億年前的古爬行動物,四肢發達,頸部和背部長有鱗片壯嵴。斑點楔齒蜥的名稱雖然帶有"蜥"字,其實並不是蜥蜴,兩者明顯區別在於斑點楔齒蜥具有第三眼瞼,兩眼之間還有一個類似於松果狀的眼,其功能不甚明瞭。
中文名
斑點楔齒蜥
別    名
楔齒蜥、喙頭蜥
動物界
爬行綱
楔齒蜥目
楔齒蜥科
楔齒蜥屬

斑點楔齒蜥外形特徵

斑點楔齒蜥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它的長相類似於兩億年前的古爬行動物,四肢發達,頸部和背部長有鱗片。斑點楔齒蜥的名稱雖然帶有“蜥”字,其實並不是蜥蜴兩者明顯區別在於斑點楔齒蜥具有第三眼瞼,兩眼之間還有一個類似於松果狀的眼,其功能不甚明瞭 [1]  。斑點楔齒蜥(亦稱新西蘭楔齒蜥)( Tuatara)新西蘭特別最著名的爬行動物,如今僅見於該國幾個近海島嶼上,長約75釐米,身披角質鱗。斑點楔齒蜥是一種倖存的原始爬行類動物,有新西蘭“活化石”之稱,是喙頭目( rhynchocephalia)動物中的唯一倖存者,與它同科的其它爬行動物早在一億多年前即已絕跡。因此,它具有一些原始爬行類的特點,上顎有喙狀凹口,顱骨邊有空腔。此外,它不但長有真正的肋骨,而且體內還長有“浮動”腹肋。除了雙眼外,斑點楔齒蜥還有第三隻眼,長在頭頂上,顱骨上有相應的眼孔。但第三隻眼是一退化器官,不會向大腦傳遞視覺信息。它是水陸兩棲爬行類,常生活於洞穴中,主食蠕蟲、昆蟲等,尤其喜歡吃一種無翅大蟋蟀。斑點楔齒蜥生命週期很長,可活50多年,20―30“歲”才進行繁殖 [2] 
斑點楔齒蜥在新西蘭本島滅絕時間:1847年後 斑點楔齒蜥動作緩慢,卻非常長壽,一般來説,壽命在100年以上的個體極為普遍。斑點楔齒蜥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10年以上時間,每年的1到3月是斑點楔齒蜥發情交配期,而產卵卻要到10月甚至12月、數量在5-18個、孵化期長達12月-15個月,生育週期在兩年左右,平均算來雌斑點楔齒蜥每四年產一窩蛋。

斑點楔齒蜥分佈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5張)
楔齒蜥科Sphenodontidae喙頭目現存的唯一成員,也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分佈於新西蘭北島海岸附近的一些島嶼,而幾個世紀以前則主要分佈於新西蘭本島,後由於人類的活動而消失。楔齒蜥科最初定為是2種,後來合併成一種,近年又重新分成兩個不同的種,大多數楔齒蜥都屬於斑點楔齒蜥Sphenodonpunctatus,而生活於庫克海峽中背兄弟島上的楔齒蜥列為兄弟島楔齒蜥Sphenodonguntheri。楔齒蜥最著名的特徵是在顱頂上具有第三隻眼,幼年的時候能感光,而成年後基本失去作用。這種顱頂眼是從早期脊椎動物遺留下來的特徵。在爬行動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徵,但是都沒有楔齒蜥的第三隻眼這麼著名。楔齒蜥壽命很長,卵的孵化期也很長,通常需要超過一年。楔齒蜥食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常與海鳥居住在共同的洞穴中。

斑點楔齒蜥習性

斑點楔齒蜥生性好鬥,所以它們總是單個生活在洞穴。洞不僅是每一隻斑點楔齒蜥賴以遮風避雨的家,也是它們抵禦侵略者的陣地,斑點楔齒蜥是夜行性動物,如果天氣非常好的話,它們也很樂意在洞口曬曬太陽。蜥蜴是變温動物,在温帶及寒帶生活的蜥蜴於冬季進入休眠狀態,表現出季節活動的變化。在熱帶生活的蜥蜴,由於氣候温暖,可終年進行活動。但在特別炎熱和乾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現象,以度過高温乾燥和食物缺乏的惡劣環境。可分為白晝活動、夜晚活動與晨昏活動三種類型。不同活動類型的形成,主要取決於食物對象的活動習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個體的活動範圍很侷限。樹棲蜥蜴往往只在幾株樹之間活動。據研究過的幾種地面活動的蜥蜴,如多線南蜥等,活動範圍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種類還表現出年齡的差異。剛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動,成年後才轉移到較遠的林中活動。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大多數蜥蜴吃動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種昆蟲。壁虎類(Gekkonids)夜晚活動,以鱗翅目等昆蟲為食物。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鳥,其他蜥蜴為食物。巨蜥(Varanus)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由於大多數種類捕吃大量昆蟲,蜥蜴在控制害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為蜥蜴是有毒動物,這是不對的。全世界6000種蜥蜴中,已知只有兩種有毒毒蜥,隸屬於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佈在北美中美洲

斑點楔齒蜥歷史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斑點楔齒蜥曾廣泛分佈在新西蘭本島及其周圍的小島上,它的長相類似於兩億年前的古爬行動物。四肢發達,頸部和背部長有鱗片壯嵴。斑點楔齒蜥的名稱雖然帶有"蜥"字,其實並不是蜥蜴,兩者明顯區別在於斑點楔齒蜥具有第三眼瞼,兩眼之間還有一個類似於松果狀的眼,其功能不甚明瞭。成年雌體體長0.4 m左右,成年雄體體長0.6 m左右,體色呈灰色或橄欖綠色,體重在1 kg左右。斑點楔齒蜥是大型爬行動物,跟蜥蜴差不多,曾經廣為分佈,但當下其代表物種只有大蜥蜴,而且侷限於新西蘭少數幾個沿海島嶼上。來自早白堊紀的斑點楔齒蜥化石材料的缺乏表明,到那時,距今約1.20億年前,它們已經在為其蜥蜴“繼承者”讓位。但從巴塔哥尼亞晚白堊紀地層中新發現的一個大型斑點楔齒蜥化石表明,它們在南半球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差不多持續到了距今7000萬年前。

斑點楔齒蜥分類

斑點楔齒蜥喙頭目屬於原始的鱗龍類,其絕大多數生存於中生代,在三疊紀時曾經比較繁盛,但後來基本上全部滅絕,僅有楔齒蜥科一個科殘存到現代,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楔齒蜥科的化石紀錄並不久遠,僅有2.5萬年,但是現代的楔齒蜥與一億多年侏羅紀的喙頭目成員正南蜥Homoesaurus沒有太大的區別,顯示其為演化速度很慢的動物,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斑點楔齒蜥主要特點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喙頭目的主要特點是:方骨固定,端性齒,前上頜骨發展成喙狀,頭骨寬短,頰部擴大,無棒骨(tabular)或後頂骨,上顳骨(supratempolar)往往消失,但方顴骨保存。脊椎雙凹型,23-25個薦前椎,2個薦椎。化石較多,而現存者僅有新西蘭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楔齒蜥,視為孑遺的活化石。體長60cm。牙齒和齶骨相癒合,不生在齒槽內,頭骨前端有喙狀的嘴。視見於早期,三疊紀時分佈很廣,遍及全球。我國祿豐上三疊統的Lufengocephalus(祿豐喙頭蜥);遼寧凌源上三疊統的Rhynchosaurs(喙頭龍)等均為本目化石的代表。

斑點楔齒蜥現存物種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楔齒蜥科Sphenodontidae喙頭目現存的唯一成員,也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分佈於新西蘭北島海岸附近的一些島嶼,而幾個世紀以前則主要分佈於新西蘭本島,後由於人類的活動而消失。楔齒蜥科最初定為是2種,後來合併成一種,近幾年又重新分成兩個不同的種,大多數楔齒蜥都屬於斑點楔齒蜥Sphenodonpunctatus,而生活於庫克海峽中背兄弟島上的楔齒蜥列為兄弟島楔齒蜥Sphenodonguntheri。楔齒蜥最著名的特徵是在顱頂上具有第三隻眼,幼年的時候能感光,而成年後基本失去作用。這種顱頂眼是從早期脊椎動物遺留下來的特徵。在爬行動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徵,但是都沒有楔齒蜥的第三隻眼這麼著名。楔齒蜥壽命很長,卵的孵化期也很長,通常需要超過一年。楔齒蜥食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常與海鳥居住在共同的洞穴中。

斑點楔齒蜥繁殖

斑點楔齒蜥斑點楔齒蜥類具交接器,行體內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進行交配繁殖。有的種類的精子可在雌體內保持活力數年,交配一次後可連續數年產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發現雌性個體,據研究,它們是行孤雌繁殖的種類。這類蜥蜴的染色體往往是異倍體。有的正常行兩性繁殖的種類,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會改行孤雌繁殖,據認為,孤雌繁殖有利於全體成員都參與產生後代,有利於迅速擴大種羣,佔據生存領域。
多數種類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於夏季產卵於温暖潮濕而隱蔽的地方。卵數由一二杖到十幾枚不等。卵的大小與該種個體的大小有一定的關係。壁虎科的卵略近圓形,卵殼鈣質較多,殼硬而脆。其他各種蜥蜴的卵多為長橢圓形,殼革質而柔韌。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有的蜥蜴卵在母體輸卵管後段(“子宮”)就開始發育,直到產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龍子科中不少種類為卵胎生,其餘各科蜥蜴多為卵生。同一屬中有的種類為卵生,另一些種類則為卵胎生。譬如南蜥屬中多線南蜥(Mabuyamultifasciata)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為卵生。又如滑蜥屬中兩個相近種秦嶺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卻為卵生。我國特產動物鱷蜥(shinisauruscrocosilurus)在當年年底仔蜥就在母體輸卵管內發育成熟,但延滯到第二年5月才產生母體外。解剖懷孕後期的鱷蜥,成熟仔蜥已無卵黃,而母體輸卵管壁佈滿微血管網。可能發育後期的仔蜥依靠母體提供營養,應屬於少數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熱帶温暖潮濕環境的一些種類,如島蜥(Emoiatrocostata)、多線南蜥、蠍虎(Platyurus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frenatus)與截趾虎(Gehyramutilata)等則終年都可繁殖。

斑點楔齒蜥兄弟島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斑點楔齒蜥樣子像蜥蜴,全世界只有兩種,也是現存的喙頭目爬行動物中唯一的種類。它只分布在新西蘭的一些島嶼上。常見楔齒蜥身長大約70cm,體重約1kg,有一對發育良好肢體,頸部與背上有鱗冠。有第3張眼臉,這點與蜥蜴不同,眼瞼能夠水平地閉上。兩隻眼睛的中間有松果體,顯示出在古老的年代裏曾有過眼功能痕跡。具有雙凹形椎骨等一些與蜥蜴不同的生理結構,證明它不是蜥蜴,而是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喙頭目的倖存者。
楔齒蜥為夜行性動物,居住在洞穴裏,食昆蟲和鳥蛋和其他一些小動物。能適應比較寒冷氣候。春天時候,它在離開洞穴有一些距離地方產下8-15個蛋。但這一些蛋要到第二年春在才會孵化。楔齒蜥壽命是很長,有一些可以活到100歲。在兄弟島的楔齒蜥屬瀕危動物。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體形特徵:常見的楔齒蜥身長大約70釐米,體重約1千克,有一對發育良好的肢體,頸部和背上有鱗冠。它有第3張眼臉,這一點和蜥蜴不同,眼瞼能夠水平地閉上。兩隻眼睛中間有松果體,顯示出在古老的年代裏曾有過眼功能的痕跡。它具有雙凹形椎骨等一些和蜥蜴不同的生理結構,證明了它不是蜥蜴,而是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的喙頭目的倖存者。

斑點楔齒蜥相關新聞

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
氣候變化將在本世紀末使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全部變為雄性。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道,這個預言的主角是斑點楔齒蜥(Sphenodonguntheri,這是一種生活在新西蘭的大蜥蜴,它們已經有兩億年的歷史。隨着全球温度逐漸變暖,這種爬行動物的性別比例將出現傾斜。模擬結果顯示,到2080年,該地區的温度將足以抑制雌性的孵化。研究人員認為,這對於一個本已瀕臨滅絕的物種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們提議,將斑點楔齒蜥轉移到一個温度更低的島嶼上繁殖。研究人員在7月2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參考資料
  • 1.    秦泉主編,地球之最,汕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185頁
  • 2.    戴煒棟,英語國家背景知識詞典,大象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7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