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花黃堇

鎖定
斑花黃堇(Corydalis conspersa Maxim.)是罌粟科紫堇屬的多年生植物。叢生草本,高5-30cm,根莖短,簇生棒狀肉質鬚根,上部具葉和1-4莖。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圓形,約長1cm,寬4mm。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斑花黃堇
拉丁學名
Corydalis conspersa Maxim.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毛茛目
罌粟科
紫堇屬
斑花黃堇
分佈區域
中國甘肅、四川、青海、西藏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斑花黃堇形態特徵

叢生草本,高5-30cm。根莖短,簇生棒狀肉質鬚根,上部具葉和1-4莖。莖發自基生葉腋,基部稍彎曲,裸露,其上具葉,不分枝。基生葉多數,約長達花序基部;葉柄約與葉片等長,基部鞘狀寬展;葉片長圓形,二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2-8對,對生或近對生;二回羽片常僅3枚,三深裂,裂片橢圓形或卵圓形,約長3-4mm,寬2mm,較密集,常呈覆瓦狀疊壓。莖生葉多數,與基生葉同形,較小。
總狀花序頭狀,長2-4cm,寬2-2.5cm,多花、密集;花近俯垂。苞片菱形或匙形,下部的長6-8(-10)mm,寬度常大於長度,邊緣紫色,全緣或頂端具齧蝕狀齒。花梗粗短,長約5mm。萼片菱形,棕褐色,具流蘇狀齒。花淡黃色或黃色,具棕色斑點。上花瓣長1.5-2cm,具淺雞冠狀突起;距圓筒形,鈎狀彎曲;蜜腺體約貫穿距長的1/2。下花瓣與上花瓣相似,爪較長。內花瓣具高而伸出頂端的雞冠狀突起;爪細長,約長於瓣片2倍。雄蕊束披針形。柱頭近扁四方形,頂端2淺裂,具8乳突。
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圓形,約長1cm,寬4mm。 [2]  [7] 

斑花黃堇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800-)4200-5000(-5700)米的多石河岸和高山礫石地。 [2] 

斑花黃堇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甘肅西南部、青海中南部(玉樹、昂久、久治、温泉、札多、治多、果洛)、四川西北及西部地區(色達、德格、鄉城)和西藏東部和中部(類烏齊、昌都、左貢、當雄、拉薩、拉孜、妥壩、伸巴、索縣)。 [2] 

斑花黃堇化學成分

黃連鹼 、巴馬亭、原阿片鹼血根鹼 、比枯枯靈 、紫堇鹼 、四氫非洲防己胺 、( S) -5-羥基-7-甲氧基黃烷酮 、2',4'-二羥基雙氫查耳酮 、蘆丁 、β-谷甾醇 。 [3] 

斑花黃堇栽培技術

斑花黃堇種植地選擇

我國是人多地少的國家,人均耕地有限,黃堇較為耐陰、不耐高,為緩和糧藥用地矛盾,根據温強光和乾旱的生長習性,種植地塊應以選擇在排灌、管理方便或易於改良,土壤肥力較高或易於培肥,土層較為深厚,蓄水性較好的山坡谷地、林緣地、疏林地、冬季落葉林果園、邊角地、果園坎壁、房前屋後空曠地,不易受嚴重乾旱影響的壤質疏鬆、較為濕潤的地處為宜。另外,黃堇的人工栽培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藥用產品,在選擇種植地塊時,應儘可能選擇在區域內植被保護良好、近處沒有污染源廠礦企業,土壤不受污,空氣、水源潔淨的地帶種植為佳,以便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 [4] 

斑花黃堇繁殖方法

黃堇作為人工栽培,在生產上主要採取種子播種育苗移栽、種子直播、留樁再生的繁殖方式進行繁殖,各地各農户可根據各自的生產實際,以方便生產為出發,合理選擇和配合選用。
播種育苗
以選擇管理、排灌方便或水源近處土質較為疏鬆,肥力較好,較為濕潤的地塊作苗牀,於7月上、中旬結合翻耕施腐熟欄糞肥1500-2000kg/666.7m2或商品有機肥150-200kg/666.7m2作基肥,敲碎土塊,整成連溝寬1.3m或1.5m的微弓形苗牀,如遇苗牀土過於乾燥時用人糞尿250-300kg/666.7m2或沼液水400-500kg/666.7m2兑水澆顯牀苗,於露幹後,將播種量4-5kg/666.7m2種子與約7.5kg的細泥(沙)混勻後,均勻地將種子撒播於苗牀上,播後覆以精細腐熟欄糞肥:草木灰:細泥=3:2:5的細肥土約1cm,7-8月分正值是浙江-高温乾旱和颱風雨頻發時節,播後應根據天氣狀況及時做好抗旱護苗、清溝排水防漬工作,一般的於播後20-25天出苗,當苗長3-4葉時結合人工除草進行1次間苗,間苗後如遇肥力不濟的可用5%的人糞尿或10%的沼液水澆施1次,當苗長至8-9葉時用水澆濕苗牀,露幹後便可起苗移栽。
種子直播
如在山坡開荒地種植的,應至小在播種移栽前1個月進行劈山整地,根據地勢走向開設攔水溝後進行深翻,整成2.5-3m寬水平種植帶,結合深翻清除種植帶內的樹樁、竹鞭、石塊等,以至使土壤有一個熟化過程,不管是在新開荒地或是原有耕地、疏林地、果園內套種,到了播種移栽前2-3天結合翻耕視各類農家有機肥的養分含量狀況,施農家有機肥1500-2500kg/666.7m2或商品有機肥175-225kg/666.7m2作基肥,敲碎土塊,開溝整成壟畦後,按行株30cm×20-25cm的規格要求開約3cm或4cm平底淺穴,將8粒/穴左右的種子播於穴內,播後覆蓋約1cm以腐熟精細欄糞肥:草木灰:細泥=3:2:5混勻的細肥土,播後視天氣狀況做抗旱防漬工作,當苗長至3-4葉時進行1次間苗,長至8-9葉時間密留、去弱留壯,每穴留2-3株進行定苗,定苗後可用5%的人糞尿或10%的沼液水澆施1次。
留樁再生
在4-5月採收地上或6月以後進入體眠後,進行-清園,待到9月分留樁開始恢復生長時加以除草施肥管理即可,但在留樁再生進行到3-4年後應進行1次更生,如是因病蟲基數積累,發生危害嚴重的應與其他非罌粟科作物進2-3年的輪作,以利控制病害的發生危害。 [4] 

斑花黃堇種苗移栽

在移栽前2-3天進行整地施肥,將荒坡地、旱坡按水平方向翻耕整地,平地視地塊座落方向和寬幅儘量以東西方向整地作壟畦,-般的根據地塊寬幅整成連溝1.3-1.5m寬的壟畦,結合翻耕整每666.7m2施各類農家有機肥1500-2500kg或商品有機肥175-225kg作基肥,敲碎土塊作壟後,按行株30cm×20-25cm約5cm的淺穴後將4-5株/穴的種苗栽入穴中,由於黃堇的種苗是比較脆嫩的,在起苗、運苗、栽苗時要小心,以免傷及幼苗而影響成活,栽種應儘可能在陰天或傍晚進行,栽後隨及用約3%的稀薄人糞水或5%的沼液水澆施定根水,以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便於成活。 [4] 

斑花黃堇園地管理

水分管理
在種苗栽後的7-10天內如遇高温乾旱天氣應於每天傍晚澆水1次,陰隔2天澆水1次,以保土壤濕潤,利於提高種苗成活率和縮短緩苗期,之後包括種子直播、留樁再生的,在注意種植地選擇的基礎上,視天氣情況,如遇乾旱無雨天氣,應致力於通過蓄、提、引、挑等措施的協調應用做好抗旱護苗工作,如在底窪積水處或遇多雨、暴風雨天氣應及時做好清溝排水工作,以免造成浸漬危害,以期為植株的健壯生長提供適宜的水分條件。
除草施肥
施肥一般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如是留樁再生的應在留樁即將萌芽出苗近期前進行1次淺鋤清園除草,待留樁苗、直播苗長至10-15cm,移栽苗栽後15-20天應結合中耕鬆土用商品有機肥50-75kg/666.7m2或三元複合肥22.5-25kg/666.7m2或腐熟人糞尿500-600kg/666.7m2兑水施肥1次,之後視雜草生長和植株生長情況隔30-40天除草施肥1次,到了12月中、下,為保壯苗過冬,可用商品有機肥175kg/666.7m2或餅肥100kg/666.7m2加草木本500-600kg/666.7m2施臘肥1次,如行留樁再生的,於7月上、中旬結合清園除草用農家有機肥1000-2000kg/666.7m2或商品有機肥100-125kg/666.7m2加草木灰施1次越夏肥,以利樁苗壯長。
病蟲防治
黃堇原本屬於野生植物,適生性較強,一般在適宜生長的生境中生長不致於造成為害損失,應儘量限制化學農藥的使用,致力於通過種植地域、地塊的選擇;落實生境調節措施,提高生物多樣性,增進系統穩定功能,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害作用;加強栽培管理,搞好園地衞生,及時清除病蟲殘休,合理輪作,減少病蟲基數,合理肥水運籌,提高植柣抗性;推廣應用三誘技術;加強病蟲觀察調查,及時撐握病蟲發生動態,在有可能造成為害損失的情形下,有針對性於發病初和害蟲低齡階段選用阿維菌素芽孢桿菌石硫合劑、茶籽餅或煙莖浸岀液植物莖杆灰等植物源、礦物源、微生物農藥交替使用等綜合措施的協調應用,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為害。 [4] 

斑花黃堇採收加工

黃堇因利用和繁殖方式不同,其採收加工方式不盡相同,不同的繁殖方式用作種用的於6月分種子成熟期收割地上部分運至曬場曬乾脱落種子揚去莖葉、雜物後曬乾貯藏備用;實行留樁再生栽培的於4-5月盛花期離地表3-5cm處割取地上部分曬乾後備作藥用或打包岀售;如行育苗移栽、直播栽培的迂盛花期連根拔起清除泥土、雜物後曬乾備於藥用或打包出售。 [4] 

斑花黃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