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背小羚羊

鎖定
斑背小羚羊(學名:Cephalophus zebra):是偶蹄目、牛科、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頭體長85-90釐米,肩高40-50釐米,尾長15釐米;成體重15-23千克。雌雄均有光滑尖鋭的犄角,雄性長4-5釐米,雌性角短長2-3釐米。體部毛色從淺金色至紅棕色,有像斑馬的斑紋,從肩部到臀部有12-16條黑色(或深棕色)橫紋,十分醒目。條紋圖案包括條紋數量、錐形程度和排列,對每隻個體來説都是獨一無二的。
棲息在原始雨林和山地森林中。是晝伏夜出的物種,通常是單獨和成對活動。但很害羞,在野外很少見到。它們通過相互摩擦、舔舐和氣味標記來加強對的結合。這個物種被認為是領地性的。吃葉子及果實。分佈於洪都拉斯、幾內亞、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斑背小羚羊
拉丁學名
Cephalophus zebra
別    名
斑紋麂羚
斑紋遁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小羚羊屬
斑背小羚羊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38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3] 
外文名
英文 Zebra Duiker, Banded Duiker, Zebra Antelope
法文 Céphalophe Zébré, Céphalophe rayé
西班牙文 Duiquero Cebrado
德文 Zebraducker

斑背小羚羊形態特徵

斑背小羚羊
斑背小羚羊(5張)
斑背小羚羊頭體長85-90釐米,肩高40-50釐米,尾長15釐米;成體重15-23千克。雌雄均有光滑尖鋭的犄角,雄性長4-5釐米,雌性角短長2-3釐米。該物種擁有任何哺乳動物中最獨特的皮毛之一,體部毛色從淺金色至紅棕色,具12-16條黑色(有時是深棕色)橫條紋;這一系列條紋從肩部後面開始,一直延伸到尾巴根部。每條條紋在脊椎處最寬,並在垂直向下延伸到側面時逐漸變細;每個條紋在側面的大致相同水平處結束。條紋的排列對每個個體來説都是獨一無二的。下體,包括腹部、胸部和喉嚨,是蒼白的(金色到近乎白色),並且沒有條紋。而頭部、頸背、肩膀和小腿是深赤褐色或栗色。臉頰整體深慄棕色;沒有明顯的斑紋,但口吻是黑色的,下顎白色。大腿有黑色帶狀斑紋;在後腿上,這些帶覆蓋了踝關節遠端的簇狀腺體。尾巴通常與臀部一樣紅褐色(有時明顯更白),沒有條紋,底部有白毛。
年輕的斑背小羚羊的皮毛呈藍色,條紋間隔非常近。從2個月大開始,被毛逐漸變成金色,7-9個月達到成體着色。 [4-5] 

斑背小羚羊棲息環境

斑背小羚羊僅在西非的封閉樹冠雨林中發現。它們在森林中對外界的干擾非常敏感,喜歡生活在原始低地森林、低山和丘陵森林中,有時也出現於次生林和雜草叢中。 [3] 

斑背小羚羊生活習性

斑背小羚羊是晝伏夜出的物種,通常是單獨和成對活動。但很害羞,在野外很少見到。正常的社會單位似乎是一對繁殖對,它們通過相互摩擦、舔舐和氣味標記來加強對的結合。這個物種被認為是領地性的,並且(基於許多個體的嚴重傷痕)似乎非常激烈地戰鬥。雖然一般都很安靜,但在求愛期間,兩性都會發出嘶啞的咕嚕聲。 [4] 
主要以水果、種子和葉子為食,有時也吃動物物質。 [4] 

斑背小羚羊分佈範圍

分佈於科特迪瓦、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 [3] 
斑背小羚羊是上幾內亞森林特有物種。它們生活在塞拉利昂東部的莫阿河科特迪瓦西南部的尼奧烏魯河之間。在塞拉利昂,它們可能在未受干擾的森林中廣泛生活,但隨着這些森林被砍伐而消退,到1980年代,已罕見且局部化,僅在戈拉森林國家公園(Gola Rainforest NP)和東部邊境的其他地點以及可能在西部地區森林保護區中被發現(2001年)。該物種仍然存在於戈拉雨林(2010年)。在利比里亞,該物種以前也廣泛分佈並在幾個地方有記錄,現仍然存在於薩波國家公園和其他國家森林,如 Grebo,Senkwehn和Krahn-Bassa。在科特迪瓦,它們主要生活在塔伊國家公園,也出現在西南部的Haute-Dodo,Rapide,Grah,Cavally-Gouin,Scio和Niegré各類森林中(2013年)。在幾內亞東南部,它們出現於齊亞瑪生物圈保護區(Ziama Biosphere Reseve)和迪埃克森林保護區(Diécké Forest Reserve)。 [3] 
斑背小羚羊分佈圖 斑背小羚羊分佈圖

斑背小羚羊繁殖方式

斑背小羚羊全年可繁殖,產後不久即受孕。妊娠期221-229天,每胎產1仔。雌羚在幼羚出生後的頭2-3周內會將幼羚藏在茂密的植被中,平均每天4次探望並進行養育護理。幼羚的斷奶期大約95天。性成熟大約兩年。圈養壽命11-13年。 [4] 

斑背小羚羊保護現狀

斑背小羚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易危(VU)。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6] 

斑背小羚羊種羣現狀

1999年, 根據其常見地區的估計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是2.0只,其他地區每平方公里0.2只得出的總量估計數約為28,000只。 威爾遜(Wilson)2001年 認為這是一個高估量,並懷疑該範圍內最多可能有15,000多隻動物(因此大約有10,000只成熟個體),但此後由於圈套和射獵,種羣趨勢一直在下降,偷獵肉類並繼續破壞西非僅存的少數原始森林。唯一的例外是一些狩獵壓力低或有有效防止伐木和偷獵保護的地方。1998年,塞拉利昂未狩獵地區的估計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10只;2013年,塔伊國家公園為每平方公里0.4只。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