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果藤

鎖定
斑果藤(Stixis suaveolens (Roxb.) Pierre),木質大藤本,花甚芳香,供栽培觀賞;嫩葉可為茶的代用品;果可食(海南有記載)。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多生於灌叢以及疏林中常見的藤本植物,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產廣東、海南、雲南南部與東南部,為亞熱帶與熱帶海拔1500米以下灌叢或疏林中常見的膝本植物。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北部、老撾、越南及柬埔寨都有。
中文名
斑果藤
拉丁學名
Stixis suaveolens (Roxb.) Pierre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十字花目 [2] 
木樨草科
斑果藤屬
斑果藤

斑果藤形態特徵

斑果藤
斑果藤(5張)
木質大藤本。小枝粗壯,圓柱形,幹後淡紅或淡黃褐色,被短柔毛,立即變無毛;節間不等長,長數毫米至5釐米或更長。葉革質,形狀變異甚大,多為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約為寬的2-4倍,最寬在葉片中部,有時略上或略下,長(10-)15-28釐米,寬(3.5-)4-10釐米,頂端近圓形或驟然漸尖,尖頭長5-12毫米,基部急尖至近圓形,兩面無毛,最少在中脈上及附近密被水泡狀小突起,中脈表面近平坦,背面凸起,網狀脈明顯;葉柄粗壯,長(1.5-)2-3(-5)釐米,有水泡狀突起,近頂端膨大略呈膝狀關節。總狀花序腋生,有時分枝或成圓錐花序,長15-25釐米,初時直立,後則下垂,序軸被短柔毛至被短絨毛;苞片線形至卵形,長約3毫米,早落,被毛與序軸相同;花梗粗短,長2-4毫米;花淡黃色,芳香;花托直徑約3.5毫米,盤狀;萼片6片,少有5片,基部連生成1短筒,筒內無毛,片直立或開展,從不反折,橢圓狀長圓形,長(4-) 5-6(-9)毫米,寬2-3毫米,頂端急尖至鈍形,兩面密被絨毛;無花瓣;雌雄蕊柄長約2毫米,近錐形,無毛;雄蕊(27-)40-80,花絲與花葯聯接處細尖,花葯背部着生;雌蕊柄長7-10毫米,密被黃褐色柔毛;子房橢圓形,無毛,有時在基部附近被毛;花柱3(-4)個,頂端外彎,無柱頭。核果橢圓形,長3-5釐米,直徑2.5-4釐米,成熟時橘黃色,表面有淡黃色疣狀斑點,內果皮薄而木質化;果柄全長7-13毫米.直徑約5毫米,種子大型,1粒,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8-10月。 [1] 

斑果藤生長環境

多生於灌叢以及疏林中。

斑果藤分佈範圍

斑果藤
斑果藤(9張)
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1] 
產廣東、海南、雲南南部與東南部,為亞熱帶與熱帶海拔1500米以下灌叢或疏林中常見的膝本植物。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北部、老撾、越南及柬埔寨都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