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藝思潮

鎖定
文藝思潮是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現象。在社會大變革的年代裏,文藝思潮往往與各種社會思潮激盪碰撞、交織互動、此消彼漲。
文藝思潮受社會思潮文化思潮的制約,但它又有別於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
自西方的文藝復興開始,出現的文藝思潮主要有古典主義、啓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在此詞條對於上述各種思潮做簡明扼要的介紹。
中文名
文藝思潮
文藝思潮
是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社會大變革
與各種社會思潮激盪碰撞
主要有
有古典主義、啓蒙主義
本    質
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現象

文藝思潮概念

文藝思潮是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現象。在社會大變革的年代裏,文藝思潮往往與各種社會思潮激盪碰撞、交織互動、此消彼漲。文藝思潮受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制約,但它又有別於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

文藝思潮古典主義

馬拉之死 馬拉之死
古典主義(法語:Le Classicisme),17世紀流行在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這一潮流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物,因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和樣板而被稱為“古典主義”。
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古典主義在歐洲流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藝興起才結束。它在17世紀的法國最為盛行,發展也最為完備。
法國古典主義的政治基礎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哲學基礎是笛卡兒的唯理主義理論。古典主義在創作理論上強調模仿古代,主張用民族規範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如戲劇的三一律)進行創作,追求藝術完美。

文藝思潮簡介

文藝思潮上説,古典主義是十七世紀君主政體民族國家開始建立,資本主義漸趨發展的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潮。以古典主義文學作品十七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為完備,也出現於英國德國俄羅斯,在歐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於學習古代、崇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而得名的。
從政治和社會根源上考察,古典主義文學是君主專制政治的產物,它為君主專制政體創作,並受君主專制政體的嚴格監督。它是絕對王權用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思想分立主義的思想工具。
十七世紀的法國,正是處於君主專制的全盛時期,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條件尚未成熟。這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權的時代,法國的商業資本高度發達,貨幣成了國民的主要財富。代表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國王,為了推行重商政策,發展國外貿易,必須從教皇和舊貴族手中奪取政權,集中控制,壓制地方貴族的分裂活動,開闢税源,鼓勵海外殖民擴張,這就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由來。當時的資產階級正處於上升時期,一方面由於力量不夠壯大,沒有發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統治,奪取政權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權來發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於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
因此,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暫時形成相互牽制,相互鬥爭的局面。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君主專制發生在一個過渡時期,那時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鬥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而當時的王權就成了這兩個階級之間"表面上的調停人"。

文藝思潮發展歷史

古典主義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在政治上的妥協產物。
在法國,從17世紀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義逐步形成的階段,主要表現為古典主義文學語言的定型和各種文學作品體裁的確立。詩人馬萊伯和語法家沃日拉等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古典主義思潮的源流發展上説,它最早產生在十七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盛行於六七十年代,先後流行了兩百年。到了十八世紀開始衰落,古典主義從文藝思潮的內容逐漸蜕變為一種單純的文藝形式,文學史上稱它為"擬古主義"或"假古典主義"。這時,它就成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和文學發展的一種極大障礙,最終被啓蒙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所擊潰。

文藝思潮特點

古典主義具有三個特徵:  (1)為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現為以理性剋制情慾);  古典主義是在當時流行於整個西歐的唯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唯理主義以笛卡爾(1596-1650)為代表,他主張一切以合乎情理為原則,主張拋棄傳統偏見,反對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反對盲目信仰宗教權威和經院哲學,把理性看成是知識的唯一源泉。 唯理主義認為感性材料會欺騙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世界。這種唯理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在古典主義中起了指導作用。因此,古典主義也可稱為藝術上的唯理主義。  (3)奉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借古喻今。古典主義具有三個特徵:
(1)為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現為以理性剋制情慾);
古典主義是在當時流行於整個西歐的唯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唯理主義以笛卡爾(1596-1650)為代表,他主張一切以合乎情理為原則,主張拋棄傳統偏見,反對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反對盲目信仰宗教權威和經院哲學,把理性看成是知識的唯一源泉。 唯理主義認為感性材料會欺騙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世界。這種唯理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在古典主義中起了指導作用。因此,古典主義也可稱為藝術上的唯理主義。
(3)奉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借古喻今。

文藝思潮啓蒙主義

啓蒙運動實質上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前新興資產階級向封建階級奪權之前的一次輿論大準備。啓蒙知識分子順應歷史要求,提出了“啓蒙主義”理論:用自由、平等、博愛、天賦人權來反對封建專制和特權;用無神論、自然神論或唯物論來反對宗教迷信。它為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和資產階級文學的產生開闢了道路。
啓蒙運動的思想家基本的三個心理認知構成:
1:整個宇宙是可以得到充分認識的,它是由自然而非超自然力量支配的;
2:嚴格運用“科學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研究領域的基本問題;
3:人類通過“教化”獲得幾乎沒有止境的改善。(基本來源於約翰·洛克的心理學。)

文藝思潮浪漫主義

文藝思潮簡介

浪漫主義代表作《自由領導人民》 浪漫主義代表作《自由領導人民》
雖然浪漫主義精神有着悠久的的歷史,但浪漫主義的興起,卻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也是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
啓蒙運動在政治上為法國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在文藝上也為歐洲各國浪漫主義運動作了思想準備。但是,法國革命勝利後所確立的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卻宣告了啓蒙運動理想的破滅。“和啓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席捲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正是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法國革命的後果以及啓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種反映。

文藝思潮思想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康德、費希特等古典主義哲學家強調天才、靈感和主觀能動性,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因而對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傾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尖鋭批判、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展望預測,也對浪漫主義文學有不小的影響。

文藝思潮特點

梅杜薩之筏 梅杜薩之筏
強調感情因素,通過各種方式如詩、畫、小説等來抒發內心情感,個性色彩鮮明,明暗強烈筆法奔放線如《梅杜薩之筏》。德拉克羅瓦(Delacroix)作為浪漫主義及表現主義的先驅,善於運用色彩和表現幻想,如《自由引導人民》。
在整體上而言,浪漫主義運動是由歐洲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所組成。但至於浪漫主義的詳細特徵和對於浪漫主義的定義,一直到20世紀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學性愛史界爭論的題材。美國曆史學家亞瑟·洛夫喬伊(Arthur Lovejoy)在他知名的《觀念史》(1948)一文中便曾試圖證明定義浪漫主義的困難性,一些學者將浪漫主義視為是一直持續到現代的文化運動,一些人認為它是現代性文化的開端,一些人則將它視為是傳統文化對啓蒙運動的反撲,也有一些人將它視為是法國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響。另一個定義則來自夏爾·波德萊爾:“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着感覺而走。”
許多知識分子和歷史學家將浪漫主義視為是對於啓蒙運動的反彈,是一種對啓蒙時代的反思。啓蒙時代的思想家強調演繹推理的絕對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像力、和感覺,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評為“非理性主義”的程度。

文藝思潮現實主義

文藝思潮簡介

文藝思潮 文藝思潮
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以後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峯。由於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國際關係中的主流理論,它也是一個多義且有爭議的概念。雖然現實主義的批評者和支持者經常將其視為一個統一的思想整體,但實際上,現實主義並不是一個單一或統一的理論。
正如傑克·唐納利所指出,現實主義不僅不能提供一種一般理論,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後矛盾的,現實主義者對同一事件的解釋經常不一致。現實是變動不居的,針對不同的問題,現實主義當然給出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不然就不稱其為現實主義了。“現實主義變成了建立在共同預設理論假定之上、有點鬆散聯繫的前後不一致的理論模式。”因此,瞭解現實主義,除了解現實主義的世界觀和基本假定這些共同點之外,瞭解現實主義者之間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很大不同。

文藝思潮思想基礎

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論、孔德的實證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如細胞學説、能量轉化學説、進化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使他們去積極探求新的觀察和表現現實的方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成就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鼓舞人們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去尋找社會問題的產生根源和解決方案。許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態出現,試圖以科學家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會,解剖其中的奧秘。不少作家將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等最新自然科學成果用之於文學創作,將自己看着社會的研究家、解剖家、記錄員等。所有這些,都強化了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客觀與寫實的因素。

文藝思潮特點

一般説,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典型特徵的,都叫做現實主義作品。一般説來,現實主義作品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細節的真實性。要有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主義作品是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讀者如入其境,如見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説,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誌。生活現象是紛紜複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環境。正如恩格斯説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作者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説出來。
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解釋説:"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的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這同恩格斯所説的"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義基本一致。如果我們不把現實主義簡單地理解為各種真正藝術所固有的現實性,而是理解為單獨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的話,那末,在西歐來説,現實主義的形成,一般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從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其中又有十八世紀啓蒙時代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以描寫人物生動的豐富的感情,慾望和感受而著稱它表現出人類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純潔,而且富有詩意。但在分析社會關係方面又不及啓蒙時代的現實主義。後者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和分析性,強調創作要有明確的社會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文藝思潮現代主義

文藝思潮簡介

文藝思潮 文藝思潮
現代藝術的瓦解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臘、西亞)的西方藝術到19世紀後期,出現了轉變的苗頭,這個苗頭進入20世紀後,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這就是西方的現代藝術。

文藝思潮思想基礎

現代藝術的創作,與科學思想密不可分,結構主義與立體派,工業技術思想與未來派風格派,機械製造形式與達達派的機械圖紙繪畫,弗洛伊德的釋夢學説與超現實主義,還有以理性手法表達非理性的抽象表現主義,等等,都是科學和藝術聯手的結果。

文藝思潮特點

現代藝術的特點:打破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的區別。主張藝術干預人類生活。深受現代社會文化影響又立足批判現實社會對人性的壓抑。
(1)追求純粹。現代藝術追求視覺產品的純粹性,在創作中只考慮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歷史、宗教,文學等內容的介人,因而促成抽象藝術的發展。一般説,追求純粹是精英化和專家化的思想,有侷限性,等於畫地為牢。
(2)提倡原創,這是把體育競技的標準用到藝術上,把藝術創作看成是藝術史上的破紀錄競爭,但體育是優勝劣汰,藝術可不是這樣,藝術的發展不是進步,是改變。比如不能因為有了畢加索就説倫勃朗差。
(3)引形式至上,重視形式不是現代藝術特有的習性,古典藝術也非常講究形式感,但古典藝術的形式服從內容表現,或者説,形式隱藏在形象的後邊,而現代藝術是為形式而形式,賦予形式以獨立價值和功能。
(4)叫自我中心。現代藝術家多閉門造車,表現自我,不考慮觀眾,還經常通過怪異行為和奇裝異服而顯示與眾不同,因而作品也十分個人化,不容易理解,也因此幫助美術批評家獲得瞭解釋此類作品的特權。
(5)整體單調。這是指在現代藝術流行時期,一切非現代的作品,如傳統寫實手法的、有民族地域特徵的、非發達國家的作品,均被排斥,弄得全球藝術家都要使用“跨國界語言”,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全球性藝術語言貧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