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藝復興美術

鎖定
文藝復興美術,歐洲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的美術。 [1] 
中文名
文藝復興美術
釋    義
歐洲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的美術
首先在意大利發生並達到盛期,以後傳播到尼德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席捲全歐洲。概念詞源和定義 文藝復興一詞,源出意大利語rinas-cita,意為再生或復興。14世紀時,新興資產階級視中世紀文化為黑暗倒退,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力圖復興古典文化,遂產生“文藝復興”一詞,作為新文化的美稱。這種提法在詩人F.彼特拉克和小説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經出現,15~16世紀流行。1550年,G.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它標誌着歐洲近代歷史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成就和意義 文藝復興雖以學習古典為特點,卻絕非單純的復古,實質上是通過學習古典的途徑創造新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由於中世紀的長期破壞,已經相當殘缺,雖極力恢復,所得仍屬有限。然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們學習古典,並不是簡單仿效,而是取其精神。古典藝術的具體形式固然予人以啓發,但更重要的是從中領悟到現實主義的方法和古典社會的民主思想。中世紀被教會控制的美術基本上是非現實主義的,宗教神學籠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藝復興新美術主要以貫徹現實主義和體現反對宗教禁慾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而古典美術也正是在這兩方面成了新美術的良師益友。因此,文藝復興美術之學習古典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復古、仿古傾向;也不同於中世紀美術中偶爾可見的習用古典形式的個別現象。與此相關的是,從具有現實主義這個本質特徵看,某些西歐的早期文藝復興美術(如尼德蘭美術),雖然學習古典這方面尚無多大發展,卻同樣應被認為是新美術的一個傑出代表。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方法和人文主義思想,在創作實踐上是密切結合的。人文主義強調人性崇高與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視世俗的現實生活,反對神學權威和封建特權。新美術創作的真實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豐富的現實情景,就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產生最為廣泛和強烈的反應。加以在當時具體條件下,新美術創作是較易為廣大羣眾和新興資產階級接受的文化形態,因此美術變成文藝復興文化最受歡迎的代表,成果也最為豐富。文藝復興美術作為西方近代美術的源頭,它的基本風格和表現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主要傳統,影響極其深遠。在造型藝術方面,它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從而使它得以達到古典藝術之後一個新的高峯,在風格和技法上它和東方藝術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藝術有本質區別。在建築藝術方面,它以恢復古典建築傳統為首任,同時着重探討建築美感的理性法則,從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築延續數百年的典範形制。在社會身份和專業教育方面,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也經歷了從中世紀轉向近代的演變。14~15世紀,藝術家猶組織在行會里,等同工藝匠師,學藝亦在作坊中採取師徒傳授形式。16世紀起漸有改變,藝術家成為類似近代的知識階層的一員,行會變為學會或藝術學院,藝術家的個性、個人才能與風格特色得到承認。有關藝術家的傳記、評述以及藝術史的研究也從此時開始湧現。分期 文藝復興美術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歐洲封建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工商業的繁榮及其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或自治。在中世紀的最後階段,西歐地區出現上述情況比較明顯的有兩處:南為意大利,特別是其中的佛羅倫薩;北為尼德蘭,包括今荷蘭及比利時。16世紀,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王權,城市經濟也有發展,王權和市民階級為反對封建割據有一定的聯合,文藝復興美術遂傳播到那裏。根據各國各地具體情況,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分期各有不同:在意大利(以佛羅倫薩為主要代表)可分為3期:初始期(14世紀)、早期(15世紀)和盛期(16世紀);在尼德蘭則為2期:15世紀和16世紀;在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主要為16世紀1期,一般不再細分。17世紀時,西歐各地續接文藝復興美術的是巴洛克美術。由於巴洛克美術有不少繼承文藝復興傳統之處,過去有人也把它歸入文藝復興美術的範疇,認為整個西方藝術直至19世紀皆屬文藝復興階段。目前則普遍認為17~18世紀各有新創,皆可自成一體而與文藝復興有別。發展概況意大利 早在13世紀後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出現了新的美術動向,意味着以中世紀美術向文藝復興美術的過渡。這一時期的代表有畫家是奇馬布埃和雕刻家N.皮薩諾。後者於1260年完成的比薩洗禮堂講經台,被認為是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風格的文藝復興作品,浮雕人物體形壯偉,具有古羅馬風度,雖有幼稚之處,卻透露出新時代的曙光。初始期 自奇馬布埃以後,佛羅倫薩畫派成為新美術最主要的流派,14世紀時產生了偉大藝術家喬託。喬託的藝術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他的作品雖屬宗教題材,卻開始真實表現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間深遠關係與人物的立體表現,傑出地體現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這個文藝復興美術的基本特點。喬託之後,佛羅倫薩畫派人員眾多,並影響於整個托斯卡納地區。在雕刻方面,皮薩諾之後有其子G.皮薩諾以及佛羅倫薩的雕刻家和建築家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32~1302),在G.皮薩諾主持下開始了佛羅倫薩城內的兩大建築工程:市政廳大廈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後者自1296年動工後,至15世紀中葉才完工。早期 從15世紀開始,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佛羅倫薩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區也出現了重要流派。15世紀初年,佛羅倫薩藝術首先從建築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築家F.布魯內萊斯基首倡實地考察古典遺蹟,運用古典風格與柱式,在完成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之後,又建育嬰堂(1419)和聖克羅切教堂的帕齊禮拜堂(1430~1440)等,空間開闊,比例和諧,開創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他還發明透視畫法,引起造型藝術的革命。與布魯內萊斯基一起赴羅馬實地考察的雕刻家多納太羅則竭力追慕古典藝術的寫實手法,潛心研究人體實物,開始創作完美的裸體形象,如《大衞》。另一位佛羅倫薩雕刻家L.吉貝爾蒂窮畢生之力製作了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座青銅門,技藝精美絕倫。其中一座被譽為天堂之門,並在浮雕藝術中首次使用透視。佛羅倫薩畫家馬薩喬將上述諸人成果用之於繪畫,第1次以科學手法構圖着色,人物形象堅實雄偉,富於人文主義精神。繼他之後,佛羅倫薩人才輩出,產生不少一流大師,如F.安傑利科、P.烏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奧、A.波拉尤奧洛、S.博蒂切利、D.吉蘭達約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發揚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風格雄偉秀麗各有所重,呈現百花齊放、美不勝收的局面,注重空間透視表現和人物堅實造型,以及善用線條則是他們作為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羅倫薩美術界具有特殊地位的還有藝術理論家兼建築師L.B.阿爾貝蒂,他的《繪畫論》(1435)、《建築論》(1452)等書是新美術最重要的理論著作。在佛羅倫薩影響下,意大利中部先後出現了幾位大藝術家:畫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J.della奎爾恰,以及前者的門徒L.西尼奧雷利和梅洛佐·達福爾利。奎爾恰的雕刻粗樸壯偉,別具一格;梅洛佐·達福爾利的繪畫則在其師嚴謹風格的基礎上更秀逸精緻,以情真意切取勝。與佛羅倫薩鄰近的地區還形成了另外畫派:錫耶納畫派和翁布里亞畫派。錫耶納畫派14世紀最為繁盛,其創始者杜喬·迪博寧塞納取得了可和喬託相比的名聲,只是寫實方面略為保守,15世紀的代表則有薩塞塔等。翁布里亞畫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風格靜雅秀美;另一代表則是平托里喬,用色鮮豔華麗,他的藝術在羅馬甚受歡迎。意大利北部15世紀也開展了新美術運動。早期的大師是彼桑奈羅,他擅長寫生,風格優雅,並善於雕刻徽章。後期大師則是A.曼泰尼亞,他精於透視,並以鑽研古典文物著名。經他們帶動,加以佛羅倫薩的影響,北部也出現了兩個畫派:弗拉拉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弗拉拉畫派主要代表有C.圖拉和F.科薩,他們服務於弗拉拉公爵宮廷,以裝飾性的華美取勝。威尼斯畫派,15世紀的代表是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畫派雖屬晚起,前途卻未可限量,在喬凡尼·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畫派到15世紀末已充分發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點,並在意大利各畫派中首先掌握油畫技法,已有超越各個地方流派而與佛羅倫薩爭雄的實力與氣勢。盛期 意大利美術在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遂可集中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更有甚者,此時的藝術大師雖在藝術修養與技藝上達到更高水平,時代環境卻日益動盪不安,意大利經濟停滯,城市共和政治難以維持,外國武力入侵頻繁,面對危機四伏的現實,藝術家思想上不免矛盾重重,而偉大的藝術創作要求作者對現實中的逆流展開頑強的鬥爭。因此,16世紀為盛期文藝復興大師們準備了優異條件,也提出了嚴峻要求,正是這種複雜情況產生了輝映千古的藝術繁榮。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3位主要代表是L.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前兩位都是佛羅倫薩藝術家,拉斐爾雖師從安布里亞畫派,也主要在佛羅倫薩完成學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但他們3人的活動都不限於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主要活動於羅馬,達·芬奇則前期在米蘭,後期遠走法國,他們的藝術也在更廣泛的範圍內代表了意大利的民族成就。達·芬奇的特點是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他既是大藝術家又是大科學家,藝術典型的加工與科學研究的深邃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體現人文主義思想和掌握現實主義手法上較之前人有了極大提高,傑作如《最後晚餐》、《莫娜麗薩》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琪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水平的典範創作。他的人物形象雄偉壯健,氣魄渾宏,意志強烈而力量無窮,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拉斐爾則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名,構圖和諧,情態自然,尤以聖母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除了造型藝術外,他們3人都曾從事於建築設計構思和實踐,達·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圓頂廳堂結構,拉斐爾崇向嚴謹和諧的古典風格,米開朗琪羅晚年主持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時設計的大教堂圓頂,更成為日後歐美各國所有圓頂建築的樣板。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藝復興在建築、繪畫、雕刻方面還有不少名家,他們的創作共同構成了近代西方藝術傳統中的典範風格,幾百年間盛行不衰。建築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奧,他們在細部形式和整體風格上都比15世紀更為徹底地仿效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於以人文主義思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諧風度高雅取勝。布拉曼特和達·芬奇一樣傾心於研究中心型建築的理想結構,認為它最適於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他在動工興建聖彼得大教堂之際就決定拋棄傳統的十字型而採用中心型圓頂廳堂,可是這項大工程剛破土砌牆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為以後兩世紀間意大利建築的中心任務(米開朗琪羅完成的大圓頂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築理想的實際體現則是羅馬蒙多里奧聖彼得教堂中的小廟(1502~1514),圓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圓頂,規模雖小卻氣象浩闊,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帕拉迪奧則在建築實踐和理論著述上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影響至為深遠。他的傑作圓廳別墅(1550),佈局講究對稱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內部正中構成圓頂大廳。遠睹近觀皆不失和諧高雅之趣,對日後的西方建築界極有啓發。在繪畫方面,古典風格的代表還有佛羅倫薩畫家F.巴爾託洛梅奧和A.de薩爾託。前者雖身為教士,吸收新風格卻不遺餘力,他深得達·芬奇平衡構圖和輕柔用色之妙,作品氣勢安詳、佈局精微而光照均勻,他的《聖卡塞琳的婚禮》(1512)被認為是集佛羅倫薩畫派大成之作;後者則有無瑕畫家之稱,被同時代人認為在構圖和造型上皆達無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聖母像》以清純崇高著稱,被奉為古典風格的一件樣板。與他們同時的P.di科西莫則富於閒情逸趣,喜歡畫神話題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羅倫薩畫派中另闢蹊徑,自成一體。此外,達·芬奇在米蘭的長期工作也推動了當地新美術的發展,形成了米蘭畫派。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羅馬的活動則促成了羅馬畫派。在盛期文藝復興美術中成果最豐富的另一流派則是威尼斯畫派。它在16世紀先後出現了喬爾喬涅、提香、丁託列託和P.韋羅內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長達70年的創作活動,為威尼斯畫派贏得了雄視全歐的聲譽。威尼斯畫派諸家皆以色彩取勝,但個人風格各有所長。例如喬爾喬涅的富於詩意,提香的健美豐盛,丁託列託的浩大靈活,韋羅內塞的富麗豪華等,都從不同角度奏出了新的最強音。由於威尼斯畫派油畫技法的卓絕,它對日後西方近代藝術的影響甚至較佛羅倫薩畫派尤為直接。在意大利16世紀藝術中異軍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樣式主義。它的藝術家都崇奉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盛期文藝復興大師,但他們只追求風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實質,且由於專務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離了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方向。樣式主義最早於1515~1520年間在佛羅倫薩萌發,16世紀中期及後期甚為流行,代表者有“J.da蓬托爾莫、F.羅索、Il布龍齊諾和G.瓦薩里等。因此當其流行之際,意大利除威尼斯畫派外,文藝復興美術已告衰微。樣式主義的出現,反映了意大利16世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危機,其服務對象也不是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而是有回潮之勢的貴族宮廷。但是樣式主義的保守傾向並不能代表新美術發展的主流,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傳統仍有巨大潛力,從而在17世紀的新形勢下促成了巴洛克美術的興起。尼德蘭 14~15世紀,西歐北部工商業最發達地區是尼德蘭。它有繁榮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魯日的紡織業和安特衞普的國際貿易業最為昌盛,安特衞普從1460年起建立了歐洲第1個股票市場。在政治上,尼德蘭在15世紀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國伯艮第公爵的領土,與伯艮第的首府第戎聯繫密切;15世紀末尼德蘭轉歸哈布斯堡王朝,而該朝擁有德國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蘭在16世紀與德國-西班牙來往頻繁,雖然政治歸屬複雜,尼德蘭城市仍獲得一定自治權利,新文化也比較發達。15世紀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興起是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它接受了一些意大利的影響,但主要是從本地的後期哥特式藝術轉變而來。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斯呂特爾、畫家M.布羅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們雖成長於尼德蘭,卻主要工作於法國。斯呂特爾在第戎的佔甫莫爾修道院雕刻的大門井欄(1395~1406)開始擺脱中世紀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動、雄強有力,可和意大利的大師相比。布羅耶德拉姆也開始在畫幅中注意空間的深遠和實物寫生,這些新發展到林堡手中更有重大突破,在他為法國伯裏公爵的《時辰書》作的細緻畫插圖(1413~1416)中,對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風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繪,雪景麥田皆如實刻畫,而且第1次表現了真實的陰影。在他們之後,尼德蘭美術就產生了幾位極有成就的現實主義大師:R.康平、凡·愛克兄弟以及R.vander韋登。他們在掌握透視畫法和人體結構方面雖不及意大利藝術家,但寫實的精確細微卻有過之;他們在西方繪畫史的另一重大貢獻則是首先使用了油畫技法,然後傳入意大利。到15世紀後期,尼德蘭繪畫已蜚聲西歐各國,並開始吸收意大利的新成果。尼德蘭全境形成了幾個地區性的藝術流派:南部尼德蘭有布魯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梅姆靈;在根特有H.vander胡斯;在魯汶有D.包茨。北部尼德蘭則有聖揚斯的海特亨(聖揚斯的)和15世紀末最著名的大師H.博斯。這種百花競放的盛況只有意大利美術可以和它相比。尼德蘭大師的傳真絕技也受到普遍的稱讚。16世紀 16世紀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第2個發展階段,此時的特點是意大利的影響加強,不少尼德蘭畫家着意追摹羅馬畫派和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因此有羅馬主義或羅馬派之稱。他們熱衷於透視畫法和人體特別是裸體表現,尼德蘭美術固有的寫實精神卻有所削弱。羅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裏和J.戈沙爾特,儘管風格較雜,他們卻在傳播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一些尼德蘭畫家仍續有新創,如J.帕廷尼爾之精於風景,P.阿爾申之善畫風俗民情,A.摩爾之肖像寫生等。但16世紀最有成就的尼德蘭藝術大師卻是有農夫之稱的P.勃魯蓋爾。他不僅善於描繪民間的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情態,而且是西方一位偉大的風景畫家,不愧為尼德蘭美術集大成者。他雖有豐富的人文主義學識,卻不機械地仿效意大利的古典風格,作畫意境高遠,幽默之中隱含譏諷。傑作如《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絞架上之鵲》),從空中鳥瞰角度展視林野風光,近景的舞蹈情節所含的詼諧與遠景山水的幽靜完美相反相成,富於詩意,在西方風景畫中獨樹一幟。法國 法國文藝復興美術在15世紀後期受意大利及尼德蘭的影響開始萌發,代表大師有畫家J.富凱等人;其蓬勃發展則在16世紀。當時法國軍隊幾度入侵意大利,並長期佔領米蘭等地,朝野上下皆和意大利接觸密切,達·芬奇等藝術大師也被邀赴法工作,從而促成了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高漲。達·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國期間沒有進行什麼創作,但他的到來以及最後在法國去世就已有很大的象徵意義。以後來法的有羅索、B.切利尼等人,他們以楓丹白露為據點,對法國美術影響巨大。羅索等雖屬樣式主義流派,但法國先進人士重視的仍是他們所帶來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成果。與此同時,不少法國藝術大師也成長起來,在建築方面有R.de羅姆和勒斯科,雕刻有J.古戎,繪畫則有F.克盧埃等。作為法國文藝復興美術的一個最重要紀念物則有盧佛爾宮(1546動工),勒斯科主建築,古戎主雕刻,堪稱珠聯璧合。他倆的成果是今盧佛爾宮方形庭院西翼南側樓房,在法國傳統形式上運用了古典柱式裝飾,風格優美,它不僅為日後盧佛爾宮的整個建築定了基調,也為法國的古典風格建築定了基調。德國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以產生了不少第1流繪畫大師而自豪。德國皇帝在文藝復興時代仍一直是意大利名義上的君主,16世紀且數次率軍隊進入意大利,兩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也相當密切,許多德國藝術家以遊學意大利作為主要的藝術學業。16世紀也是德國尤其南部一帶城市工商業興旺發達之時,市民階級和農民羣眾都有強烈的反封建要求,終於促成了宗教改革運動和偉大的農民戰爭。這些社會背景都是產生傑出藝術大師的時代條件,使德國畫壇頓時羣星燦爛,蔚為壯觀。他們中最著名的有A.丟勒、M.格呂內瓦爾德、L.克拉納赫、H.荷爾拜因和A.阿爾特多費爾,雖然他們的風格特色各有不同,卻都以現實主義的成就顯示了新美術的巨大進展。德國還是西方印刷術的搖籃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藝術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於版畫的創作,丟勒、荷爾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畫史上最負盛名的大師。在建築與雕刻方面,德國的藝術家側重於使哥特式傳統和意大利風格互相融合,帶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爾堡的選侯宮(1556~1559),門面遍體裝飾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體比例仍屬傳統形制,它的富麗豪華風格也和後期哥特式建築的精巧細緻取得協調。英國 英國文藝復興美術從16世紀開始發展。由於此時是都鐸王朝,因此新建築獲得都鐸風格之名,它主要表現在貴族府邸建築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1579),明窗洞開,佈局和諧整齊,細部雖雜以古典柱式裝飾,整體上卻保持了英國建築傳統的樸實開朗特色。英國的文藝復興繪畫受德國藝術家荷爾拜因影響甚大,他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兩次來英工作直至去世(1526~1528,1532~1543),他為王室及宮廷顯貴作畫甚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廣泛歡迎。荷爾拜因精於寫真傳神的技藝和他的冷靜灑脱的風格啓發了英國一代畫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畫家N.希利亞德。他的作品小巧玲瓏,色彩豔麗,在工細筆調中傳出倜儻風流的貴族情態,甚得伊麗莎白朝野上下的喜愛。西班牙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由於其國勢突然強盛而獲得巨大推動。16世紀的西班牙因哥倫布的發現而佔有美洲新大陸廣大地區,它的王室因屬哈布斯堡王朝而和德國關係密切,並擁有尼德蘭,佔據南部意大利,成為歐洲最大勢力。這些情況使經濟較落後的西班牙一變而為歐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藝復興繪畫的主要代表是出生於希臘的El.格列柯。在建築方面的主要建築物則是埃斯科里亞爾宮(1563~1584),它是一組龐大的包括王宮、教堂與修道院的建築羣,以整齊劃一、浩大嚴謹取勝,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築師J.de赫雷拉。雖然最初設計出自他人,赫雷拉卻是其整體規劃的完成者,它的規整的古典風格反映了西班牙宮廷文化的特色。參考書目 朱龍華:《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1960。 布克哈特著,朱龍華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 F.Hartt,AHistoryofItɑliɑnRenɑissɑnceArt,TharnesandHadsou,London,198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