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昌塔

(安徽旌德古塔)

鎖定
文昌塔,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落於安徽省旌德縣縣城中心,2013年,旌德縣文昌塔被公佈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文昌塔
地理位置
旌德縣城中心
建築年代
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
塔    高
約30米

目錄

文昌塔結構

文昌塔位於旌德縣中心,周邊有民居環繞。塔的外圍有一圈粉牆黛瓦,正門上方刻有“淳水清風”四個字。門邊有一座石碑,碑上介紹:
文昌塔位居旌德縣城中心,八角五層,磚木混合樓閣式,塔每層設腰檐,翼角騰空,塔頂陡峻,上置葫蘆形塔剎,風鐸叮噹,宛如管絃。塔室有木梯盤旋,遊人拾級登上,至五層,極目遠眺,旌陽風貌盡收眼底,昔日崢嶸,今朝燕舞;雄偉身軀,時代新築。

文昌塔發展歷史

文昌塔建成於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歷經二百餘年風雨滄桑,火燒失修,已是滿目頹殘。欣逢盛世,2001年,縣人民政府擠撥專款,督促縣文化局督工搶修,越一年完竣。文昌塔巋然屹立,精神抖擻,為世人所褒讚,千秋之舉,實為可嘉,故鑲此碑銘志之。
文昌塔的塔基是文昌閣舊址,文昌閣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由旌德知縣李調元修建。因年久失修頹敗雍正年間被拆除。文昌閣拆除後,“遂覺玉屏高逼學西,而翼方愈以平衡矣。”意思是文昌閣旁邊的文廟東向太空,西向的玉屏山強逼而來,這種風水和環境顯然對文廟不利。清代乾隆八年(1743),在原文昌閣的基地上壘石築基,興建文昌塔,竣工於乾隆十一年(1746)。
關於文昌塔的修建,還有一種説法。由於旌德地形像“烏龜出洞”,如果讓龜出走就會帶走文運和財氣;又由於縣城西南方有一座形狀似火的梓山,導致城裏經常失火,為了“定龜”和“鎮火”,於是在清乾隆八年,特地修建此塔。
站在塔底,放眼望去,整座塔共5層,高約30米,第一層高於其他幾層。文昌塔塔基用花崗岩石壘砌,牆壁以白灰粉刷,塔頂是八角攢尖式,每角端飾以鰲魚,懸掛銅鈴。
古人非常重視文昌,現在許多城市都設有文昌塔。一般的文昌塔,有七層的,有九層的,最高的有十三層。可為什麼旌德的文昌塔是五層呢?
史料記載原來是做7層的,而塔現在只有五層。説當年修到第三層的時候,當時的縣長要調走了,沒有錢。剛好京城有一個旌德的大官要回旌德,縣長找到他,希望他捐獻建塔,他就捐獻了錢,但只修了五層。”
塔門劵形,開在正面向,門上方有一長方形懸凹的匾額,以磚砌築。匾中刻陽文“文昌塔”三字,上款是“乾隆丙寅”,下款是“合邑公口”。 [1] 
文昌塔 文昌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