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學泉

鎖定
文學泉,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竟陵官池之濱(“官池”為古護城河,今稱前壕,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初為晉代高僧支遁開鑿,史稱“支公井”;因井口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個圓孔,故又俗稱“三眼井”。相傳,此井是唐代茶聖陸羽少年時汲水烹茗的真跡,因陸羽曾被詔拜“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而不就,後世尊稱陸羽為“陸文學”,唐末後遂雅稱此井為“文學泉”。 [1]  [10] 
文學泉井深約25米,井口直徑1.2米,井口蓋板為兩塊30釐米厚石板,石板上鑿有3個直徑30釐米圓孔打水,井壁為古青磚砌築。 [2]  千年古井幾經湮沒,歷史上有過多次發掘重修。唐宋以來,王禹偁陳大文等諸多名人雅士赴文學泉題詠憑弔,並在此刻石、立碑,增修了陸羽亭涵碧堂等景觀 [8]  [10] 
1957年,經周恩來總理過問,天門縣人民政府修復文學泉,此後又予以多次修葺擴建。 [1]  1992年,文學泉被湖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景陵古城牆與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陸羽文學泉井合併 [4]  。2021年,文學泉作為天門茶聖故里園景區的一部分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0-11] 
中文名
文學泉
外文名
Wenxue Spring
別    名
支公井
三眼井 [1] 
陸羽泉 [8] 
地理位置
湖北省天門市文學泉道
開鑿者
支遁
保護級別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類別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3] 
時    代
唐、清 [3] 

文學泉歷史沿革

文學泉,史稱支公井。因井上八方形巨石井蓋上有三個圓孔,呈品字形排列,俗稱三眼井。
距今1600多年前,東晉高僧支遁遊歷在此,掘得此井。唐代少年時期的陸羽曾在此汲水煮茶。因陸羽曾詔拜太子文學不就,故唐末後稱此井為文學泉。
文學泉及『品茶真跡』碑 文學泉及『品茶真跡』碑
千年古井幾經湮沒,失其所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發掘重修。據《天門縣誌》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縣召民築城於城北門外偶官池掘得一井,口徑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斷碑廢柱,字刻‘支公”二字乃真陸井,丘宜擬構亭其上,未果,後又湮沒。”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旱,居民掘池取水,得井石蓋,有三圓孔如品字,石下有泉,泉旁有斷碑,隱存“文學”二字,知縣馬士偉主持掘井,並修建了陸羽亭,井旁所立石碑,正面刻“文學泉”三個字,背面刻“品茶真跡”四個字。為乾隆湖北安襄鄖兵備使陳大文書丹。
1957年經周恩來總理過問,天門縣人民政府修復文學泉,並在井西北側重建陸羽亭。2003年天門市政府再度維修,並新修了涵碧堂。 [1] 
1992年,陸羽文學泉井被湖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景陵古城牆與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陸羽文學泉井合併 [4] 
2018年,天門市斥資87.5萬元改造文學泉。文學泉景點改造工程是2018年“四湖六河”改造項目之一。文學泉俗稱“三眼井”,位於天門市城區文學泉路,相傳是“茶聖”陸羽品水煮茶的地方,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此次景點改造的主要內容為周邊生活污水截污、西側水池清淤、修建棧道以及文學泉牌坊建設。 [6] 
從左至右依次為:涵碧堂、重修『文學泉』記碑、景陵古城牆

文學泉附屬建築

文學泉陸羽亭

據《天門縣誌》載:位於古城北門護城河的官池(文學泉水域)土丘上的陸羽亭,為雙層木質結構跳角亭,始建於1768年,後毀於兵燹。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旱,居民掘池取水,得見文學泉遺蹟,知縣馬士偉主持掘井復建,並與湖北安襄鄖兵備使陳大文共倡修建了“陸羽亭”。 [10] 
1957年經周總理過問重建。
1981年6月天門縣人民政府重修。
2003年天門市人民政府再度重修文學泉景區。將湖中土丘砌石護坡,拆除原建陸羽亭,在原址上以混凝土結構重建了陸羽亭。 [1] 

文學泉涵碧堂

涵碧堂坐落在文學泉井北,始建於1783年,與得月樓、文學泉閣等形成文學泉風景區的建築羣,1939年被日軍毀滅。
清乾隆壬寅年(1782年)冬,竟陵知縣羅經陪同安襄鄖兵備使陳大文憑弔陸羽品茶真跡,倡築“涵碧堂”以為品茶之所,次年建成。又於井畔立碑,親筆題碑“文學泉”三字,後刻“品茶真跡”四字,並捐石精刻陸羽小像碑(現藏於陸羽紀念館)。同時,彙集歷代吟詠文學泉詩文,命工匠勒石,以表對陸羽的崇敬。 [10] 
2003年由天門市政府重建,門額上書法“涵碧”二字,門聯仍用陳大文所撰“香浮碧乳留真味,影動清流愜素心”句。室內牆上木刻詩有四首,有唐代詩人齊已寫的《過陸鴻漸舊居》、裴迪寫的《題文學泉》、王元之寫的《題文學泉詩》、清代天門籍文人熊士修寫的《茶井》。 [1] 

文學泉歷代題詠

《西塔寺陸羽茶泉》詩
[唐]裴迪
竟陵西塔寺,蹤跡尚空虛。不獨支公住,曾經陸羽居。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一汲清泠水,高風味有餘。 [8-9] 
《陸羽泉茶》詩
甃石封苔百尺深,試茶嘗味少知音。
唯餘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8] 
《文學泉閣記》
簡介:
熊士鵬(清)的《文學泉閣記》是一篇關於陸羽遺蹟的紀實性散文。
原文:
泉以文學名,非重其官也,將以循名而核實也;閣既圮而復建,非壯其觀也,將以蠲濁而流清也。方陸子舍釋從儒也,則以願學孔子為念,遂廬火門山而從鄒夫子遊,其立志已倜倜乎遠矣。唐天寶後,叛臣強藩日以滋甚,陸子獨行歌擊木,作《四悲詩》,作《天之未明賦》,作《君臣契》三卷,度其胸中感時憤世,意欲有所建白而無由,乃不得不託諸文詞,以寫其鬱積磅礴之氣。復且以其所著書貯於褐布囊,與一時名公鉅卿、忠臣義士相唱酬,如顏魯公、李萼、耿湋諸人,固無日不遊、無遊不詩也。此其耳目之所賞識、襟懷之所抱負,既已高出塵俗萬萬,乃世皆舍此不傳,而徒傳《茶經》,何歟?陸子之前有陸通,即接輿也。接輿知尊孔子而不與言,陸子知尊孔子而切願學,此知陸子非接輿比也。接輿狂狷類也,陸子文學類也。且其平生喜工書,其論書法雲:“徐吏部體裁,在似右軍,以得其皮膚眼鼻也;顏太師點畫,在不似右軍,以得其筋骨心肺也。”非深於書法者不能道。乃世亦並此不傳,而輒贊《茶經》似《周禮》,美其功不在稷下,甚且陶其形而祀為神,則又何歟?人情略大節而務細行,喜新奇而厭正論。以彼陸子行至高,與顏、李諸人遊,大都皆慷慨仗節,以古聖賢自命,而卒能赴難捐軀,經千百折而不回者,則以陸子之清風亮節有所砥礪者深也。
其始也不知其所自來,其終也不知其所自往。朝苕暮霅,皭然不滓,鑑流而知名,辨名而知味,亦偶寄興於茶,而棲飲於此泉耳,非必以此矜神奇也。宜當日賢君相之以文學徵歟,宜後之君子睹斯泉而愛之者,亦即以文學名斯泉歟?
邵公治政之暇,與予過西塔寺,見有桑苧廬,曰:“此為陸子發跡之所則可,而不可為此寺釋家祖也。”遂尋文學泉故址,泉水素清洌,而為瓦礫溝水所湮塞,故濁而不可食。命里人持畚挶,掘碑碣,得陸子像焉,曰:“此宜為陸子湯沐地。”爾乃表藪澤,規原隰,甃井眉,樹石檻,中建閣,而四圍繚繞以垣籬。澄然而虛,淵然而淨,於是向之濁者蠲而清者流矣。邑中人士皆知陸子為文學中人,而又得天氣之至清者,非浮屠與鬻茗者所得而尸祝之也。然則邵公此舉,其所繫豈淺鮮哉?此固可為清者道而難與濁者言也。 [5] 
《陸羽亭記》
作者簡介:
陳釣髯,竟陵人,生於上世紀20年代,原名陳重陽,後名陳斌,又名陳龍彬,善書,頗有文化,解放前曾入伍任國民黨上尉文書,解放後受此連累,未任公職,民辦學校教書為業,膝下無子,本世紀初因車禍去世。
原文:
竟陵亦水郭也。出北門見綠水清冽,鱗波耀影,瀠然異向流於東西湖者,官池也。緣池西行六七步,蘆葦夾岸,荻花繽紛,而禽鳥之聲間有所聞,復前行,其嘈嘈之音亦不絕於耳,漸近則有男女老少環立而汲水於三眼井者,文學泉也。夫泉也者,乃唐陸公汲水煮茶真井也。又以公曾徵為太子文學,故名之也。依泉傍池,有亭屹然孤臨其間者,陸羽亭也。構亭者誰?清乾隆知縣馬士偉紹宋、明碩儒名宦之夙志而築之也。亭內碑刻陸公小像,與宋代黃州太守王禹偁題詩及歷代騷客次韻之作,皆系乾隆兵備使陳大文所立也。
陸公隱於浮屠,善品水,著茶經,自宋以來,鹹尊之為“茶神”也。陸公之意不在釋,在乎山水之間也,林泉之樂,得之心而寓之茶也。雖數蒙徵聘,然視主上對吏道之弊而弗思整治,民生之艱而罔圖拯救,由是辭不赴命,寧袖寒囊空晏如也。故其六羨歌曰:“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此既以明公之高志,亦可想見其亮節也。
每當春花夏實,或乃秋月冬雪,但見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與夫文人漁父傳觴於內外;或瞻仰陸公之畫像,彷彿見其辨水煮茶之辛勞,傾欽慕頌禱之忱;或朗誦詩人之篇什,依稀親臨題詞唱和之雅會,抒同鳴共感之懷;或暢談陸公之遺聞軼事,或嘆惋建亭之興衰始末,無不拂袖長嘯,憑欄盤桓而不忍去也。
嗟夫,多少朝代,星移斗轉,多少屋閣,瓦殘壁頹,惟公之亭,巋然猶存。是則公之不憚跋涉品茶猶思濟人也,而人亦於公足跡之處樹碑以示不忘也。善哉!明代學者陳文燭之言也:“茶用於古,羽神而明之耳。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稷樹藝五穀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飲,羽之功不在稷下,雖與稷並祀可也。”後之覽者,讀斯文也,將難已於肅然遠思,穆然高望者乎!
時辛酉年(1981)八月十五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