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數顯表

(測量儀器)

鎖定
數顯表是數字式顯示儀表的簡稱。顯示器常用的有LED [1]  、LCD [2]  為顯示元件。
數顯表因其視覺直觀、設置便捷及智能化控制程度高等特性,加之隨着當前傳感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式顯示儀表的功能不斷強大及精度不斷地提高,數字式顯示儀表正在大量代替傳統的機械儀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及日常生活。
中文名
數顯表
類    別
用於顯示的電子儀表
應用範圍
各行各業及日常生活
數字顯示
LED LCD
型    號
CZ96E-S3
電    源
AC/DC
原理
數字式顯示儀表是一種具有模數轉換器並以十進制數碼形式顯示被測變量值的儀表,它與各種傳感器、配送器配套,可以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參數。數字式儀表具有精度高、功能全、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體積小、耗電低、讀數直觀,且能將測量結果以數字形式輸入計算機,從而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
輔助電源
多功能電力儀表具備通用的(AC/DC)開關電源輸入接口,若不作特殊聲明,提供的是220V(AC/DC)或110V(AC/DC)電源接口的標準產品,儀表極限的工作電源電壓為AC/DC:80-270V,請保證所提供的電源適用於該系列產品,以上防止損壞產品。
A. 採用交流電源建議在火線一側安裝1A的保險絲。
B. 對於電力品質較差的地區中,建議在電源迴路安裝浪湧抑制器防止雷擊,以及快速脈衝羣抑制器
輸入信號
產品採用了每個測量通道單獨採集的計算方式,保證了使用時完全一致、對稱,其具有多種接線方式,適用於不同的負載形式。
説明:
A。 電壓輸入:輸入電壓應不高於產品的額定輸入電壓(100V或400V),否則應考慮使用PT,在電壓輸入端須安裝1A 保險絲。
B.電流輸入:標準額定輸入電流為5A,大於5A的情況應使用外部CT。如果使用的CT上連有其它儀表,接線應採用串接方式,去除產品的電流輸入連線之前,一定要先斷開CT一次迴路或者短接二次迴路。建議使用接線排,不要直接接CT,以便於拆裝。
C。要確保輸入電壓、電流相對應,相序一致,方向一致;否則會出現數值和符號錯誤!!(功率和電能)
D。 儀表輸入網絡的配置根據系統的CT個數決定,在2個CT的情況下,選擇三相三線兩元件方式;在3個CT的情況下,選擇三相四線三元件方式。儀表接線、儀表編程中設置的輸入網絡NET應該同所測量的負載的接線方式一致,不然會導致儀表測量的電壓或功率不正確。其中在三相三線中,電壓測量和顯示的為線電壓;而在三相四線中,電壓測量顯示的為相電壓。
使用方法
測量顯示
多功能電力儀表可測量電網中的電力參數有:Ua、Ub、Uc(相電壓);Uab、Ubc、Uea(線電壓)Ia、Ib、Ic(電流);Pa、Pb、Pc、Ps(每相有功功率和總有功功率);Qa、Qb、Qc、Qs(每相無功功率和總無功功率);PFs(總功率因數);Ss(總視在功率);FR(頻率)以及有功(無功)電能,所有的測量電量參數全部保存儀表內部的電量信息表中,通過儀表的數字通訊接口可訪問採集這些數據。而對於不同的型號的儀表,其顯示內容和方式卻可能不一致,請參考具體的説明。
顯示方式:
可設置XS1控制字用來編程設置通常狀態下顯示內容,XS1=0表示自動循環顯示,1(三相電壓),2(三相電流),3(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因數),4(頻率),5(有功電能信息),6(無功電能信息)。
編程操作
在編程操作下,儀表提供了設置(SET)、輸入(INPT)、通訊(CONN)三大類輸入設置菜單項目,採用LED顯示的分層菜單結構管理方式:第1排LED顯示第1層菜單信息;第2排LED顯示第2層菜單信息,第3排LED提供第3層菜單信息。
鍵盤的編程操作採用四個按鍵的操作方式,即:左右移動鍵"←"、"→",菜單進入或上回退"MENU"鍵、選擇確定" " 來完成上述功能的的有操作。
MENU:在儀表測量顯示的情況下,按該鍵盤進入編程模式,儀表提示密碼:CODE,輸入正確密碼後,可對儀表進行編程、設置,儀表出廠時密碼初始為0001;"MENU"另一個作用是在編程操作過程中,起上退作用。例如,在編程模式下,INPT-I.SCL-5下按"MENU",儀表會顯示INPT-I.SCL。
"→"、"←",切換移動鍵實現菜單項目的切換或者數字量的增加或減少。例如,在菜單項目INPT-T.U-0001下按動"→"會變成INPT-T.U-0002,按住"→"、"←"不放可實現快速增/減功能。
""選擇後確認,並返回到上次菜單。
在編程方式退回到測量模式的情況下,儀表會提示"SAVE-YES",選擇"MENU"表示不保存退出,選擇" "保存退出。
使用要求:所有的儀表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請檢查儀表的參數周所在配電系統中需要的參數的一致性。例如,對於AC380V、200A/5A的線路中需要配置AC400V、200A/5A的儀表。用户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儀表重新進行編程設置。同樣一個表,對於400A/5A的線路中,只需要將儀表的CT變比"T.I"修改為80就可以了。在一般情況下,儀表後面的標籤中都表注了儀表的類型參數和出廠設置參數。
在正確的配置儀表後,按照實際的要求對儀表進行正確的接線,對輔助電源、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按説明書操作説明中進行。
數字通訊
RS485通訊連接
提供串行異步半工RS458通訊接口,採用MOD-BUS-RTU協議,各種數據記息均可在通訊線路上傳送。在一條線路上可以同時連接多達32個網絡電力儀表,每個網絡電力儀表均可以設定其通訊地址(Address No.),不同系列儀表的通訊接線端子號碼不同,通訊連接應使用帶有銅網的屏蔽雙絞線,線徑不小於0.5mm。佈線時應使用通訊線遠離強電電纜或其他強電場環境,推薦採用型網絡的連接方工,不建議採用星形或其他的連接方式。
MODBUS/RTU通訊協議 摺疊
MODBUS協議在一根通訊線上採用主從應答方式的通訊連接方式。首先,主計算機的信號尋址到一台唯一地址的終端設備(從機),然後,終端設備發也的應答信號以相反的方向傳輸給主機,即;在一根單獨的通訊線上信號沿着相反的兩個方向傳輸所有的通訊數據流(半雙工的工作模式)。
MODBUS協議只允許在主機(PC,PLC等)和終端設備之間通訊,而不允許獨立的終端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這樣各終端設備不會在它們初始化時佔據通訊線路,而僅限於響應到達本機的查詢信號。
主機查詢:查詢消息幀包括設備地址碼、功能人碼、數據信息碼、校驗碼。地址碼錶明要選中的從機設備;功能代碼告之被選中的從設備要執行何種功能,例如功能代碼03或04是要求從設備讀寄存器並返回它們的內容;數據段包含了從設備要執行功能的其它附加信息,如在讀命令中,數據段的附加信息有從何寄存器開始讀的寄存器數量;校驗碼用來檢驗一幀信息的正確性,為從設備提供了一種驗證消息內容是否正確的方法,它採用CRC16的校準規則。
從機響應:如果從設備產生一正常的迴應,在迴應消息中有從機地址碼、功能代碼、數據信息碼和CRC16校驗碼。數據信息碼包括了從設備收集的數據:如寄存器值或狀態。如果有錯誤發生,我們約定是從機不進行響應。
傳輸方式是指一個數據幀內一系列獨立的數據結構以及用於傳輸數據的有限規則,下面定義了與MODBUS協議-RTU方式相兼容的傳輸方式。每個字節的位:1個起始位、8個數據位、(奇偶校驗位)、1個停止位(有奇偶校驗位時)或2個停止位(無奇偶校驗位時)。
數據幀的結構:即:報文格式。
地址碼
功能碼
數據碼
效驗碼
1個BYTE
1個BYTE
N個BYTE
2個BYTE
地址碼在幀的開始部分,由一個字節(8位二進制碼)組成,十進制為0~255,在我們的系統中只使用1~247,其它地址保留。這些位標明瞭用户指定的終端設備的地址,該設備將接收來自與之相連的主機數據。每個終端設備的地址必須是唯一的,僅僅被尋址到的終端會響應包含了該地址的查詢。當終端發送回一個響應,響應中的從機地址數據告訴了主機哪台終端與之進行通信。
功能輸出
電能計量和脈衝輸出
提供電能計量,2路電能脈衝輸出功能和RS485的數字接口來完成電能數據的顯示和遠傳。儀表3排12位LED實現有功是能(正向)、無功電能(感性)1次側數據的顯示,表示正向有功電能數據=369587.28kWh(度);集電級開路的光耦繼電器的電能脈衝(電阻信號)實現有功電能(正向)和無功電能(反向)遠傳,採用遠程的計算機終端、PLC、DI開關採集模塊採集儀表的脈衝總數來實現電能累積計量。休用輸出方式的輸出還是電能的精度檢驗的方式(國家計量規程:標準表的脈衝誤差比較方法)。
電氣特性
集電極開關電壓VCC≤48V、電流Iz≤50mA。
脈衝常數
3200imp/kWh脈衝速度最快不超過200mS。其意義為:當儀表累積1kWh時脈衝輸出個數為N(3200)個,需要強調的是1kWh為電能的2次電能數據,在PT、CT的情況下,相對的N個脈衝數據對應1次側電能為1kWh×電壓變比PT×電流變比CT。
注意事項
1、使用前,儀表需通電15分鐘。
2、注意防止震動和衝擊,不要在有超量灰塵和超量有害氣體的地方使用。
3、輸入導線不宜過長,如被測信號輸入端較長時請試用雙絞屏蔽線
4、若信號伴隨高頻干擾,應在線裏試用低頻過濾器。
5、長時間存放未使用時,請每三個月通電一次不少於4小時。
6、長期保存應避開直射光線,宜存放在環境温度-25°C~55°C.
7、如儀表無顯示,應先檢查輔助電源,電壓是否在範圍內。
8、如顯示不正常,檢查輸入信號是否正常及信號接線端是否擰緊。
9、除非PT有足夠功率,否則不能使用PT信號同時作為輔助電源,以保證儀表正常工作。
10、CT迴路中的電流接線端子螺絲務必擰緊,保證進/出線接觸可靠,以免產生故障。
數顯表 數顯表
11、若要校驗儀表,校驗儀器應優於0.1級,才能保證校驗精度。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