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敬天愛人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

鎖定
敬天愛人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3]  ,頻繁出中國古代典籍中。
中文名
敬天愛人
別    名
敬天愛民

敬天愛人歷史來源

“敬天愛人,德政保民”是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周王朝建立後,總結桀紂失國的教訓,迅速確立了民本德政的思想和國策。他們認為,上天可以在統治者有德的情況下給予天命,也可以在失德的情況撤回天命,轉給別的有德者。統治者必須謹慎地認識和理解天命,並通過禮樂來發揚和實施讓周獲得天命的“德”,也就是“以德配天”。他們又認識到,“天視自他民視,天聽自他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即上天並不直接向人説話,而是藉着人民來表達意思和施行選擇。
於是,這種德性政治最後的落腳點,自然而然地由“敬天”轉到了“愛人”,由“以德配天”過渡到“保民而王”。也就是説,周朝民本德政的核心在於,通過讓人民實現安居樂業來彰顯他們所具有的“德性”,並在“天命”之下,通過實施以“德性”為基礎的禮樂措施,完成代天理民的國家和社會治理,從而通過民安保證國泰。由此,這種德性政治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厚利民生。 [3] 
在中國傳統的伏羲傳説中,也藴含着“敬天愛人”的思想。有人認為,伏羲對於易道的樸素思考,源自“敬天愛人”四個字 [1]  伏羲教育後世子孫,要敬天愛人。天地間萬物的運轉皆有其規律,人與天地規律相契合,才能讓人過得更好。這正是後世所説“道法自然”的道理。 [2] 

敬天愛人歷史影響

“敬天愛人”作為中國儒教的基本思想,早在平安時代就已傳入日本,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