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敦煌佛經

鎖定
敦煌佛經,是敦煌遺書中保存的佛教文獻,世稱敦煌遺書。
中文名
敦煌佛經
外文名
Dun HuangSutra
別    名
敦煌遺書
出土時間
約1900年
敦煌佛經,敦煌遺書中保存的佛教文獻。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量古代文獻典籍和檔案文書,世稱敦煌遺書。其中約90%是佛教典籍, 內容涉及:(1)翻譯經典。這是指由域外傳來的佛説經典和解釋佛典的論著。這類典籍的數量最多,特別是幾種常見經典,如《金剛經》有近二千號,《妙法蓮華經》則達四、五千號。其中不少是4、5世紀的古寫本。這些古寫經一般有統一的規格和字體,寫卷所用紙張及裝潢也較考究,因而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校勘價值。敦煌佛經的來源比較複雜,有朝廷頒賜和四方僧人帶來的,也有本地寺廟和經生抄寫的。不少經本是僧俗信徒作功德的供養品,經尾寫有題記的,更具有研究價值。(2)敦煌本地僧人的譯經和古佚經,這是敦煌佛經的一個特點。如《佛説金剛壇陀羅尼經》,唐貞元年間(785—805)僧人曇倩於安西譯出,歷代經錄均未見載。又如吐蕃僧人管·法成所譯《大乘四法經》、《諸星母陀羅尼經》;異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失譯本《因緣心論頌》,失譯本《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等。《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是古代印度僧人安慧著,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學思想和古代印度佛教部派的重要著作。漢文譯本久佚,歷代經錄失載,幸賴敦煌佛經保存下來。敦煌佛經中還保留有此疏回鶻文譯本一卷,兩者可供比較研究。(3)古佚經疏,如敦煌著名僧人曇曠撰《大乘起信論廣釋》、《淨名經關中集解疏》,吐蕃僧人管·法成撰《瑜伽師地論分門》,古佚本《法華經文外義》等。這些古佚經疏有的是歷代經錄失載的,有的是曾經有過著錄而後失傳的,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4)諸宗派教典,如三階教典、天台教典、禪藏等。隋代僧人信行創立的三階教影響廣泛,歷代經錄中著錄的三階教典多達三、四十部。三階教典因屢被政府嚴禁傳播,終至湮沒失傳。敦煌佛經中保留了一批三階教典。禪藏是禪宗典籍的集成。會昌廢佛以後,禪藏在內地逐漸失傳。敦煌佛經中保留了大量禪藏文獻,如《南陽和尚頓教解脱禪門直了性壇語》、《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七祖法寶記》等,對重新認識禪宗歷史和思想有重要價值。天台教典是天台宗編纂的弘揚天台宗義的典籍集成。唐代前期,天台宗興盛一時,天台教典流行,其中一些典籍也流傳到了敦煌,如《天台四教義》、《天台分門圖》等。晚唐五代以後,這類教典漸漸失傳,敦煌佛經為研究天台宗思想和歷史提供了新資料。(5)疑偽經。在中國佛教文獻中,對“經”的判別有嚴格標準,為區別正經與疑偽經,歷代經錄對“疑偽經”有專門著錄。這些疑偽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許多或因佚失或被淘汰,流傳下來的不多,如《新菩薩經》、《父母恩重經》、《高王觀世音經》、《佛為心王説頭陀經》等。《佛為心王説頭陀經》最早見於《大週刊定眾經目錄》,被判為偽經,此後失傳。此經當時影響頗廣,被許多文獻引用或提到。敦煌佛經中除保留了漢文本外,還保留了一部粟特文本。此經發現以來,得到學術界特別重視。(6)敦煌寺院文書,包括寺院藏經抄經檔案、宗教活動文書、史傳資料、寺院經濟文書等,為多角度、多層次研究敦煌佛教提供了資料。(7)宣教文書。包括講經文、變文等宣傳佛教教義的通俗作品,是研究佛教中國化和佛教民間化的寶貴資料。(8)在敦煌佛教文獻中還保留了一批吐蕃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于闐文、龜茲文等中亞文字典籍。如吐蕃文本《無量壽宗要經》,數量極多,並且至少有兩個系統文本。因此可以説,敦煌佛經對研究佛教經典、研究敦煌地區佛教史乃至中國佛教史具有重要意義。敦煌佛經發現以後,各國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研究。我國學者李證剛在敦煌遺書移交京師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前)不久,就編制出一卷《敦煌石室寫經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20年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在編纂時,專在第85卷列出《古逸部》和《疑似部》,收錄敦煌發現的古佚佛教典籍和疑偽經。 [1] 
參考資料
  •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