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訓

(2014年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執導電影)

鎖定
《教訓》是2014年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執導的電影。 [1] 
中文名
教訓
外文名
Urok、the Lesson
其他譯名
一課
違人師表
類    型
劇情
製片地區
保加利亞、希臘
導    演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佩塔爾·瓦查諾夫
編    劇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佩塔爾·瓦查諾夫
主    演
瑪吉塔·戈施瓦
伊凡·博爾涅夫
伊萬卡·布拉託娃
伊凡·薩沃夫
斯特凡·德諾利博夫
片    長
105 分鐘
上映時間
2014年9月4日
對白語言
保加利亞語
色    彩
彩色

教訓電影劇情

在保加利亞的一個小鎮,年輕的老師在尋找一個盜賊,因為她想通過教育改變人心。然而當她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候,她能否為自己尋找出正確的道路 [2] 

教訓演職員表

導演
編劇
演員
  • 瑪吉塔·戈施瓦Margita Gosheva
  • 伊凡·博爾涅夫Ivan Barnev
  • 伊萬卡·布拉託娃Ivanka Bratoeva
  • 斯特凡·德諾利博夫Stefan Denolyubov
  • 伊凡·薩沃夫Ivan Savov
製片
攝影
剪輯
藝術指導
服裝設計
  • Kristina Tomova
副導演

教訓製作發行

製作機構 [3] 
Animals for Hollywood [美國]
上海星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發行機構
Arti Film
Graal Films
Film Movement [美國]
Seven Films - Spentzos Film
Leopardo Filmes
Only Hearts Company Ltd.

教訓上映信息

上映信息 [4] 
加拿大 2014年9月4日
西班牙 2014年9月25日
冰島 2014年9月27日
挪威 2014年9月27日
波蘭 2014年10月16日
日本 2014年10月28日
希臘 2014年11月4日
印度 2014年12月7日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014年12月12日
法國 2015年1月17日
荷蘭 2015年1月25日
瑞典 2015年1月25日
美國 2015年2月6日
盧森堡 2015年2月26日
美國 2015年3月4日
立陶宛 2015年3月19日
香港 2015年3月29日
美國 2015年4月13日
土耳其 2015年4月15日
中國 2015年4月18日
韓國 2015年5月3日
美國 2015年5月10日
西班牙 2015年5月29日
日本 2015年5月30日
巴西 2015年6月11日
意大利 2015年6月13日
捷克共和國 2015年7月5日
波蘭 2015年7月17日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2015年8月18日
日本 2015年9月5日
法國 2015年9月9日
意大利 2015年9月12日
伊拉克 2015年9月13日
荷蘭 2015年9月17日
匈牙利 2015年11月5日
瑞典 2015年11月15日
英國 2015年12月4日
日本 2016年2月5日
意大利 2016年3月17日
希臘 2016年3月31日
葡萄牙 2016年4月7日

教訓獲獎記錄

影片提名1次 [5] 
提名
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

教訓影片評價

老師精心地在面值10元的紙幣做上標記,期盼竊賊的上鈎,卻不想一通電話把她“拉”至銀行,於是匆忙中忘卻了誘賊之事。但很快,觀眾與角色一同發現,那張紙幣早已不翼而飛。也許,觀眾通過前面反覆鋪墊的“誘賊”伏筆,比我們這位倒黴的角色更早預測到了這點。
導演通過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讓女主陷於困境的敍事策略,讓一開始的課堂尋賊顯得過於精巧,待全片觀完再回看這一設計,顯得更像刻意為之:無非是想在女主陷於絕境時再助上“一臂之力”。
女主角所扮演的角色自然地將她的生活分為兩部分:教師(教書育人)和妻子(相夫教子)。而影片的敍事動機便是探索她如何解決可能丟掉房子這一艱鉅困境,這樣看來,這兩個看來分裂的部分有了連接之處:竊賊的故伎重演導致了匯款的不足,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終方案是“喊捉賊”的人民教師成為搶銀行的劫匪。片名“The Lesson”由此點出,只是用了反諷之意。
將鏡頭聚焦於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低層角色(往往是女性和小孩,因為他們比男性更為弱勢),讓他們陷入生活的困境,在抉擇中反射心理動機,方式是通過手持鏡頭跟蹤他們行動,從而反映出社會問題。這是達內兄弟一以貫之的敍事手法開闢出來的影像空間。在這一情景下,《教訓》顯得太刻意、也太平庸。
正如上文所探討的,《教訓》的主導動機是我們倒黴的女主角必須保住房子。導演對此所加的籌碼是不斷地令其陷入困境:拿不到稿費(放棄)、向父親借錢(失敗)、借貸、匯款不夠(掏許願池硬幣)、被貸方威脅(搶銀行)。從而反映出人物的道德困境:作為抓賊的為人師表最後成了竊賊,而這一切無非是保加利亞現實社會運作邏輯的必然結果。一部非常明顯的達內式電影。
教訓》的敍事是如此無力,以至於我們都快覺得被導演設計意圖給惹煩了,而最後加之於整部電影的思考也欠缺在達內兄弟電影所具有的深度。這是《教訓》帶來的教訓:一部達內兄弟式電影看似好拍,實則並非如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