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與民眾

鎖定
《教育與民眾》創刊於1929年5月,終刊於1948年4月,由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辦。該刊以“研究民眾教育之學理與實施方法而求於學術上有所貢獻”為宗旨,號召熱心民眾教育事業的海內外教育家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精神,去努力研究民眾教育學理和實施方法。
中文名
教育與民眾
語    種
中文
主辦單位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編輯單位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創刊時間
1929年5月
出版週期
半月刊
創辦人
雷沛鴻
終刊時間
1948年4月

教育與民眾期刊簡介

雷沛鴻 雷沛鴻
雷沛鴻是我國第一位系統論述成人教育問題的教育家,是我國成人教育運動的先驅。他對中外成人教育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考察後,認為丹麥的中興和英國民主政治的推行主要是他們實施成人教育的結果。他在《教育雜誌》和《教育與民眾》等刊物上發表了很多成人教育的學術論文,如《成人教育概觀》、《英國成人教育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丹麥成人教育》、《瑞典成人教育概觀》、《北歐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哲理研究》。在這些論著中,他多次闡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他斷言“一個國家有大多數民眾都是文盲,都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這個國家便不配做現代國家——事實上它也做不了”。
雷沛鴻認為,成人教育對於促進社會的改造、國家的改造,必然會發揮巨大的作用。他大聲疾呼:“如果我們要急救目前在急轉直下的中華民國,我們必須要依賴現有的青年婦女以至青年男子”,以應抗日戰爭所急需要。雷沛鴻對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視,不僅對成人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抗日救國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教育與民眾期刊評價

《教育與民眾》儘管不是一份成人教育專門期刊,但它是近代中國教育界介紹和引進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論的一個重要媒介。對於世界各國當時成人教育發展狀況、成人教育界較有影響的機關、人物及其著作,該刊或開闢專號集中發表,或請專人翻譯連載,或作廣告宣傳,其主要目的是為國內民眾教育發展提供借鏡,因此注重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在中國的轉化成為了該刊一個突出的特色。

教育與民眾人員編制

撰稿人有童潤之、錢俊瑞、邵曉堡、楊開道、徐爽、天遊、李寅恭、馬宗榮、馬祖武等。

教育與民眾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有討論、專著、演講、譯述、小説、調查統計、教材、文藝、消息、通訊、轉載、書報介紹等。
本刊以“研究民眾教育之學理及實施方法,而求於學術上有所貢獻”為宗旨,刊行各種專號,民眾教育實施方法分為文字教育、生產教育、健康教育、家事教育、政治教育、社交教育等,民眾教育機構有民眾學校、民眾教育館、民眾圖書館、民眾茶園、民眾體育場,介紹國外民眾教育消息。
刊登文章有馬宗榮《現代圖書館教育論》、孟憲承《成年補習教育問題》、甘豫源《美國的擴充教育》、王雲五《圖書館學》、王契華《農村青年教育》、李窮如《幻燈教學》、鄭紹元《上海縣民眾教育概況》、唐志才《改良農民生計之兩個先例》等。
該刊反映了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和中國社會教育社在江蘇、桂林等地從事民眾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刊物內有很多反映當時社會上教育的情況,不僅是江蘇省內的,國內外各大城市的教育情況都有詳細介紹。 [1] 

教育與民眾文化傳統

附:《發刊詞》
教育之目的在使教育者成社會的能員。此説顛撲不破,以其兼顧社會與個人而立論也。夫社會與個人相依為命者也,人而不能為社會之能員,則社會解體,而人亦不成其為人;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社會與個人之謂乎!今世民治主義盛行,社會與個人之關係愈密,而期望個人為社會的能員之心亦愈切。民眾教育者,將藉各種教育方法,使人人皆成為社會的能員,且隨時世之遞遷以增進其能力者也。故民眾教育為民治主義之基礎,推行民眾教育可使民治基礎鞏固;提高民眾教育程度,可使民治基礎愈鞏固。民眾教育與民治主義之關係,其密切如氣候寒暖之與寒暑表之降升,寒則降,暖則升,毫釐無爽。故從社會的或個人的立足點而言,皆當提倡教育,而尤當提倡民眾教育。
本刊主旨在研究民眾教育之學理及實施方法。就時間言之:目前所當施行之民眾教育,與十年二十年以至百年後所當施行之民眾教育必不能相同;然現在與將來不同之點果何在乎?就方法言之:國內早經提倡之職業教育,平民教育,社會教育,及東西洋提倡之成人教育,民眾大學,社會服務科,及大學推广部等,皆為民眾教育所當採用,與民眾教育有密切關係;然關係之密切果至如何程度乎?更就現在之民眾教育言之:宜偏重消除文盲乎?宜就社會日常生活實施訓練乎?宜利用舊有教育機關以推行民教乎?抑宜專設民教機關乎?應行研究之問題,以上不過略舉一二;此外關於民眾教育學理及實施方法應討論之問題,不可勝數。本刊對於各種民教問題,將一二提出,儘量討論,以期歸於至當,對於民教有永久之貢獻。欲達此宏大之志願,本同刊人固當竭其綿薄,努力從事;尤望海內外教育家念民教之重要,羣起研究,予以導指也!“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謹為熱心民教之教育家誦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