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屬性

鎖定
教育屬性是指它所具有的基本性質以及它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包括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固有屬性與派生屬性兩對範疇。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的社會性,即教育活動是人類的社會性行為,而不是動物的本能行為,儘管人類本身也屬於動物。教育的非本質屬性主要是指人類的自然屬性在教育中的表現。無論是教育的社會性還是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人類的自然屬性,都是教育的固有屬性。教育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是教育的派生屬性。
中文名
教育屬性
定    義
指它所具有的基本性質以及它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包括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固有屬性與派生屬性兩對範疇
類    型
經濟術語
內容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就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説,教育把人類積累的生產鬥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人類社會之外及動物界是不存在的。
(二)教育屬性的一些基本特徵
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的永恆性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隨着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又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離不開教育,教育是一個永恆的範疇。教育的永恆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職能決定的。教育的職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年輕一代適應現有的生產力,教育充當生產鬥爭工具的職能;二是使年輕一代適應現有的生產關係,在階級社會,教育充當階級鬥爭工具的職能。而這兩種職能在任何社會都會得到體現。任何社會,老一輩人在給年輕一代傳授生產知識、技能和生產經驗的同時,也要把社會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傳授給下一代,使他們既適應生產力的需要,也適應生產關係的需要。可見,教育是年輕一代健康成長和社會延續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是永恆的社會現象。
2.教育的歷史性
教育隨人類社會發展而發展,隨人類社會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教育都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點。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受當時生產關係的制約。一定的教育不可能超越一定的歷史時期,不可能超越這一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影響,從而使教育帶有所處時代的性質和特徵;同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向前發展了,又必然賦予教育以新的性質。因而在人類歷史上,有什麼樣的社會形態便有什麼樣的社會性質的教育,教育具有歷史性。
3.教育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里,教育具有階級性。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階級的要求併為之服務,它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制度、方針和內容上。各歷史階段的統治階級總是牢牢地掌握教育的領導權,用它來傳播統治階級的思想,為維護其統治服務。
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為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所制約,但它還有自身的特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具體如下:
(1)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一種社會形態下的教育,就其思想、制度、內容、方法等方面來説都與以往各個時代的教育有着繼承的關係。任何一種教育都不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在整個教育歷史發展歷程中產生的,都與以往的教育有着淵源的關係,都帶有自己發展歷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説,教育是具有歷史繼承性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2)教育具有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並非完全同步。就教育與生產力的關係看,教育事業發展要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但另一方面卻又不能不看到,“經濟要發展,教育需先行”,這幾乎已經成為當代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教育與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説明,不是等生產發展了再發展教育,而是要求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應優先於生產的發展,這也是我國把教育列為國民經濟發展戰略重點的重要原因.。就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係看,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往往落後於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內容也往往落後於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當舊的政治經濟制度消亡之後,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內容,並不立即隨之消亡,還會殘存一個時期,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里,還殘存着剝削階級的教育思想。另外,由於人們認識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預見到教育發展的方向,在舊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也可能出現新的教育思想,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
教育的獨立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教育歸根到底是受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每一時代的教育從以往時代的教育中繼承什麼,也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分不開;在新的政治經濟制度條件下,與舊的政治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內容,絕不會長期存在下去,遲早要改變;新的教育思想,也只能在新的政治經濟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實施和發展。“超政治”、“超階級”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1] 
參考資料